南京市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工作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成绩喜人,一批广播剧、电视片、图书分别在全国和全省获奖。全年出版报纸41种,发行10.16亿份;杂志276种,发行6733.84万册;市新华书店销售图书2551万册。年末全市拥有广播电台10个,对国内广播节目套数达18套;拥有电视台3个,节目套数达5套,有线电视用户已达34万户。 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内全市爱国卫生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步代亦有所加快。初步统计,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170个,医院病床20383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59万人,其中医生1.59万人,护师、护士1.12万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1996年,我市将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作为创建两个文明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先后举办了迎奥运第十四届元旦长跑比赛、“可口可乐”全民健身等活动。农村有四分之三以上的乡镇建立了体育组织机构和农民体育协会,城镇社区体育组织网络逐步健全。此外,学生体育达标工作已形成制度,达标实行面继续保持100%,全市达标率95.9%,其中优秀率13.3%。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1996年年末全市总人口为525.43万人,其中市区269.37万人,五县256.06万人。 1996年,我市继续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措施有力、方法得当,有效地抑制了物价上涨的势头。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升6.1%,居民消费价格上升10.3%,价格涨幅在上年明显回落的基础上又分别下降5.1个和4.8个百分点。 居民总体生活水平稳中有升。1996年“再就业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年末全市职工人数达146.43万人。300户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数据表明,1996年城镇居民月人均生活费收入为434元,比上年增长1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月人均生活费支出为410元,比上年增长8.8%。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空调36.3台,摩托车1辆,彩电100.7台,中高档乐器7.7件。与此同时,农民收入明显增加。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28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五县3030元,比上年增长28%。由于影响物价总水平上升的主要因素——食品类价格上升了10.8%,涨幅较大,部分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受到了一定影响。 注: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