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文化:2003年,全区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共组织各类演出206场次,参演节目1189个,参演人数9200人,观众达26.1万人次。年内举办了区第三届文化艺术节和第三届新故事创作演讲比赛,积极参与上海中国国际艺术节,金山农民画等特色文化和群众文化进一步发展,《金山文化志》、《金山的传说》正式出版。 卫生:卫生事业继续得到加强,率先在全市探索卫生院转制,推进多元化办医,探索医疗机构体制机制改革,南北两个医疗中心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快。全区拥有医疗机构27个,职工4136人。其中:各类技术人员3447人,全年门、急诊178.9万人次,住院病人4.6万人次,病床使用率92.4%。全区社会医疗保障率为96.3%,名列上海市郊前茅。 体育:继续在全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全年共新建1个健身苑和67个健身点。2003年,组团参加市第五届农运会并承办部分赛事,成功申办市第六届农运会。我区运动健儿获得金牌8枚,银牌12枚,铜牌6枚。区举办运动会45场次,参加2.5万人次。中小学体育达标92.8%,良好率32.5%,优秀率8%。 三、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3年末,全区总人口52.7万人,其中非农人口21.4万人,农业人口31.3万人。总人口中,男性人口26.4万人,女性人口26.3万人。全区总户数17.4万户,户均3.04人,全区户籍人口出生率6.26‰,计划生育率99.9%。全区各级政府和各部门重视和加强再就业工程,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8188个,新增非农就业岗位13815个,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促进就业的各项任务。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做到了“应保尽保”。全区农村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5.6万人;城镇社会保险缴费人数11.77万人,领取养老金人数为3.85万人。全区城镇职工年平均收入20285元,比上年增长9.7%;农民人均收入5456元,比上年增长11.6%,按新口径(全区百户农村居民抽样调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732元;年末居民储蓄存款93.7亿元,比上年增长22.2%。扎实开展帮困助残工作,共为8万多人次落实帮困资金3000多万元,发放各类助残资金400余万元,新增有劳动能力的就业年龄段残疾人就业431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与城乡建设 2003年,全区固定资产投入力度加大,市政建设步伐加快,居民居住条件改善,城乡设施建设配套。 固定资产:2003年,全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8亿元,比上年增长85.4%,其中镇街道完成64.8亿元,比上年增长104.6%。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1.9亿元,比上年增长71.5%;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55.6亿元,比上年增长99.1%,其中工业性投入55.5亿元,比上年增长98.6%;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28.3亿元,比上年增长64.2%,其中商品房投资额10.5亿元,比上年增长85.8%。全年共施工827个项目,已建成545个项目,全年新增固定资产51.8亿元。 城乡建设:年内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抓紧了实事重大项目的落实和进展。2003年,基础设施投入19.9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完成实事项目12个,新松金路北段、朱吕公路朱行段、13座区级河道危桥翻建工程、3万户自来水网改造工程、80幢旧宅平改坡工程、新开中运河西段工程、30座乡村公路桥梁改建工程等;20项重大项目除个别项目外,其余都按时间节点顺利推进,新卫高速前期工程、亭枫高速前期工程、低洼地保平安配套工程、张泾河水利枢纽工程、2万平方米山龙绿地工程、金山公务网6个项目已基本完成,金石公路、金山中心医院综合楼工程等得到顺利推进,这样大大改善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的指导思想,扎实推进城乡建设和管理;按照“三个集中”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城镇体系、工业区、农业园区和新城区等规划;并提高了城市化水平,城镇化率达40.7%。 公用事业:全年自来水售水量达到1650万吨,比上年增长9.3%,其中:生活用水806万吨,比上年增长26%;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0278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9.6%;煤气供应量260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8.3%;液化气供应量29167吨,比上年下降5.8%。 环保、绿化:制定和启动实施新一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大;加强绿化建设,全年共新建43万平方米绿化面积,绿化形象建设取得新成效。 说明:本公报中的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今后以统计年鉴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