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松江区统计局 2006年1月18日 2005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积极创新发展思路,大力破解发展难题,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建设有序推进,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和运行质量显著提高,综合经济实力继续增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56.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9.1%,占全市的比重为5%,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3亿元,下降10.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24.7亿元,增长30.3%,对全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3.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4.38亿元,增长29.2%,对全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26.5%,形成了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三大产业增加值的结构比重为1.6:71.1:27.3,第二产业的比重比上年上升了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核心作用进一步凸现。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23.95亿元,比上年增长49.6%,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7.2%,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59.19亿元,比上年增长55.3%,占全市的比重为4.1%,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增值税11.08亿元,增长81.2%;营业税23.5亿元,增长48.3%;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14.32亿元,增长52.7%。地方财政支出66.46亿元,比上年增长42.2%。私营企业实现税收53.33亿元,比上年增长49.3%,对全区税收增长的贡献率达49.9%。房地产业实现税收27.39亿元,比上年增长93.1%,对全区税收增长的贡献率达37.4%。 固定资产投资 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取得成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步放缓,投资结构得到优化。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6.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增速比上年回落27.8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62.84亿元,农村投资48.32亿元,房地产业投资125.35亿元。按产业投向看,第三产业投资增长较快。第一产业投资0.22亿元,比上年减少24%;第二产业投资88.02亿元,减少12.6%,其中工业投资87.91亿元,减少11.7%;第三产业投资148.27亿元,增长35.1%。三次产业的投资比例为0.1:37.2:62.7。按投资主体看,私营经济投资和外商经济投资占主导地位。国有和集体投资31.25亿元,外商及港澳台投资67.58亿元,私营投资85.24亿元,其他投资52.44亿元。随着松江新城建设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9.61亿元,占全区投资总额的8.3%。重大项目支撑作用明显,全年完成重大项目投资共33.92亿元,占全区投资总额的14.3%,其中“台积电”项目完成投资14.91亿元,轨道交通9号线完成投资2.42亿元。 农业 农业着力建设“粮食高产优质示范、有机蔬菜研发示范、浦南盆花生产流通”三个基地,构筑“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现代农业服务、农业生产—生态循环”三个体系。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8.68亿元,比上年下降8.7%,其中:种植业产值8.94亿元,增长0.6%;畜牧业产值3.73亿元,下降37.9%;林业产值3.19亿元,下降3.2%;渔业产值1.95亿元,增长17%;农业服务业产值0.87亿元,增长44.8%。 全力抗击农业自然灾害取得成功,抵御了今春的两次连续低温、“麦莎”和“卡努”台风以及“稻飞虱”等自然灾害及病虫害的侵袭,使农业生产基本不受影响。 种植业结构不断调整。各类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4.5万亩(不包括油菜),其中花卉种植面积6329亩,蔬菜播种面积14.2万亩次,各类管棚、连栋大棚等设施农业的栽培面积达2.5万亩。花卉平均亩产值28542元,蔬菜平均亩产值7679元。位于泖港、叶榭镇的浦南1500亩标准化设施蔬菜基地已竣工投产。加快发展花卉产业,华东花卉流通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叶榭、五厍两地已建有玻璃温室、塑料连栋温室1200余亩,有50多家国内外花卉企业入驻。 粮食生产稳步增长。着力推进1.1万亩设施粮田和500亩超高产水稻示范基地建设。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1.3万亩,比上年增长9.2%,比上年增加1.8万亩,其中,水稻17.1万亩,二麦4.1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0.5万吨,比上年增长4.6%,比上年增加0.5万吨。全年粮食直补1379万元,加大了对规模经营的补贴力度。 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有效推进。建成了沿黄浦江两侧40多公里近2万亩的水源涵养林。 探索农业组织化建设,建立2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食用农产品的安全监管。强化为农服务,建立农机服务中心、农资超市等便民网点。 工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产业能级进一步提高,电子信息制造业迅猛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07.26亿元,比上年增长30.7%,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7.3%,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工业在全社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70.5%。全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二千亿元,达到2130.27亿元,比上年增长38.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20.36亿元,增长39.1%,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4.8%,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全区有亿元产值工业企业211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665.62亿元,比上年增长45.4%,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8.2%,比重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 在各经济类型的工业企业中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占主导地位。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848.63亿元,比上年增长49.2%,占全区总产值的比重为86.8%,比重比上年提高了6.4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6.4%;工业实现利润60.2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工业实现税金51.46亿元,比上年增长36%。 基本形成“一业特强,多业发展”的产业格局,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电子信息制造、现代装备、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新材料等新一轮主导产业逐步形成,实现工业总产值1442.99亿元,比上年增长40.8%,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7.7%。 健全工业项目评估制度,对232个工业项目进行评估,其中182个通过评估,平均投资密度28.91万美元/亩。盘活闲置土地57幅,共计3493亩。加大改造危旧厂房力度,完成38万平方米旧厂房改造,增加面积近29万平方米。对117家劣势企业进行了调整,占地面积2004亩。全区共批准技术改造项目40项,总投资为4.62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