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邮政业务得到巩固和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9亿元,比上年增长16.0%。收寄国际、国内函件1055万件,增长14.0%;国际、国内包件21.6万件,增长17.0%;投送特快专递597万件,增长23.9%;发送各种报刊杂志2794万份。年末邮政储蓄36.0亿元,比上年增长14.0%。 电信业务稳步增长。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收入4.9亿元,比上年增长5.9%,年末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1870皮长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60皮长公里。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65.7万门,比上年增加5.1万门。固定电话用户35万户,其中住宅电话21.8万户,比上年增加0.7万户。年末小灵通用户数10.2万户,比上年增加0.4万户。 城市公用事业稳步发展。全年自来水用水量11070万吨,比上年增长23.5%,其中生活用水1074万吨,增长6.4%。用电量50.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6.5%,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4.3亿千瓦时,增长25.5%。至年末,全区人工煤气用户数达到2.3万户,用气量6952.5万立方米;天然气用户数达到13.4万户,用气量4551.5万立方米,其中居民用气量2725.9万立方米;液化气供应总量达2.3万吨。 十、旅游业 整合旅游资源,大力开发旅游产品。以汽车文化为主,推出了“汽车嘉定、古城嘉定、田园嘉定”三大主题旅游产品。结合“嘉年华”活动,推出古城嘉定和古镇南翔等5条主题线路。黄金周前期向上海市民推出了华亭人家和马陆葡萄2条嘉定郊区游线路。上海古猗园被评为AAAA级旅游景点,实现了我区AAAA级景点零的突破。 至年末,全区星级宾馆15家,客房数1796间,出租率55.0%。旅行社31家,全年接待游客255.4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5.0亿元,比上年增长13.6%。 十一、科技 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加快。年内,全区共实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187项,其中市级41项,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全区科技成果转化率达92%,市、区级重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5%左右。年内组织和引导企业实施产业化项目180项,其中重点产业化项目30项。实施科技创新项目348项,上报评奖的科技成果50项。在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新材料等诸多领域开发新产品3000余项,产值达到180.0亿元,上交税金8.0亿元,其中列入国家、市级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42项。 全年申请专利1737件,比上年增长28.8%,其中发明专利522件,增长27.9%。19家企业列入市培育专利试点企业,18家企业列入市、区级专利试点或专利示范企业。至年末,全区认定各类技术合同210项,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8591.0万元,促进了技术资源的良性互动。 十二、信息技术应用及信息基础设施 政府信息公开有效实施。年内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条目631条,全文电子化公开信息631条。举办“区长在线话嘉定”8期,访问8万人次,共提问1336条,在线答复1278条。 电子政务网络加快建设。“上海嘉定”政府门户网站及其子栏目信息公开专栏页面访问量达63.5万人次,年末“监督投诉、建议咨询”栏共收到市民来信2086件,流转相关职能部门处理1879件。“网上办事大厅”共处理各类咨询255件,发布办事指南470多项、各类政策法规403项;实现了26个办事项目网上直接受理。 区政务办公信息网日益完善。至年末,通过政务网发布公文394件,政务信息发布总量14283条,通知发布量4601份,专送传阅件32068条。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至年末,集约化信息通信管线完成175.7沟公里,比上年增加110沟公里。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10000兆,国际互联网用户13万户,比上年增加2.2万户。 十三、文化广电及教育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取得新发展。至年末,全区共有区、镇公共图书馆(室)14个,藏书104.6万册,其中区图书馆藏书44.2万册,年内新购图书4.1万册,新增一卡通读者4525人,列全市第一,读者到馆数10.2万人次,列全市第三。新华书店门市部9个。区、镇文化馆(站)14个;影剧院6个,座位数4024个。区广播电视台全年制作电视节目时间1620小时,电视栏目581档。广播电台平均每天播音时间13小时。年内共播发新闻4810条,发布各类稿件240篇。主打栏目《嘉定新闻》播出新闻2810条,被上海电视台录用稿件178条。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年内,成功举办长三角部分城市优秀文艺节目展演和各类书画作品展览。“嘉定竹刻展”展出历代竹刻精品182件,观众近万人次。“嘉定竹刻”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影进农村、进社区放映1805场,观众138.5万人次。全区参与各类文化活动的群众累计超过112万人次,创作文艺作品359件,获市级奖励37项,其中一等奖6项。 教育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至年末,全区拥有中学33所,其中高中6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小学23所。高中在校学生8323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4975人,初中在校学生17407人,小学在校学生23259人,特殊教育在校生183人,幼儿园在园托幼儿15617人。全区高中阶段录取率达99.4%;初中入学率100%,毕结业率98.2%;小学入学率、毕业率均为100%;3~6岁幼儿入园率为99.2%。春秋两季普通高校录取总人数2991人,全区成人教育年培训总量36.2万人次。 十四、卫生和体育 卫生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至年末,全区卫生系统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6个,其中区级医院6个,病床2395张。区内卫生技术人员2997人,其中执业医师1156人,执业助理医师150人,注册护士1128人。全区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10家,市级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26家。全年完成诊疗364万人次,出院4.5万人次,区级医院施行手术1.5万人次。进一步强化农村医保工作,完善区级大病基金管理。至年末,全区筹集农村医保基金3797.5万元,累计为28.9万人次的农村居民支付医药费用1945.4万元,另外为560位大病患者补偿医药费用345.6万元。认真实施市民医疗互助帮困工作,至年底补助2795人次,补助金额76.5万元。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体育产业收入317万元。参加了上海市第十三届运动会青少年组16个项目和成年组23个项目的比赛,青少年组共获18枚金牌,成年组共取得6枚金牌、8枚银牌、8枚铜牌,田径项目共获得6枚金牌,皮划艇、射击、举重、跆拳道等项目也屡创佳绩。体育设施继续改善,全区拥有各类体育场地712个,总面积162.5万平方米。新建2个社区公共运动场。 十五、人口、人民生活及社会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