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区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6 上海市统计局

松江区统计局

2001年1月24日

2001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一年来,在中共松江区委、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全区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市委七届七次全会和区委一届五次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进取,全区综合经济实力继续增强,城乡规划和建设加快推进,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2001年,松江国民经济保持高位平走态势,社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实现增加值151.05亿元,比上年增长15.4%,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99亿元,增长2.7%,占全区增加值5.9%,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93.77亿元,增长17.4%,占全区增加值62.1%,比上年上升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48.29亿元,增长14.3%,占全区增加值32.0%,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全区人均增加值30336元,比上年增长14.8%。全区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05.77亿元,增长20.1%;财政收入28.06亿元,增长31.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08亿元,增长33.2%。增加值、工农业总产值、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市3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松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在松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71亿元,比上年增长17.8%,超额完成年初计划16.5%。

投资结构发生新的变化。从投资类型看,区属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1.97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区属更新改造完成投资4.96亿元,增长18.7%,农村完成投资19.32亿元,增长10.4%,房地产投资18.46亿元,增长26.7%。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07亿元,比上年增长14.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5.58亿元,增长14.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8.06亿元,增长21.5%。从投资主体看,国有集体完成投资36.11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64.0%上升到66.0%;非国有集体经济完成投资18.6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外商投资11.25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全区全年新增固定资产43.80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城镇综合功能进一步完善。全年完成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9.12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6.7%。其中,市政建设投资2.35亿元,公用事业投资3.73亿元,交通运输投资3.04亿元。

农业

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在播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4.7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种植业7.75亿元,下降4.1%,牧业13.48亿元,下降4.8%,渔业2.14亿元,增长13%。

农业结构加大调整力度,区域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不断推进。全年粮食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例由上年的55:45,调整到45:55,产值比例由上年的33:67,调整到26:74,其中稻麦播种面积调减24.7%,花卉苗木面积增加40%,蔬菜面积增加27.9%,名优水产品放养面积增长39.5%。全年农产品出口总额0.6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倍。农业三大区域基本形成,浦南片的蔬菜、瓜果等种植面积占全区29.7%,东北片的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占全区55.6%,西北片的果树种植面积占全区74.7%。农业园区建设正在深入推进,以五厍示范区为核心的万亩绿色现代农业园区正在形成,太空育种基地已经建成;以九亭、新桥、洞泾为重点的万亩花卉苗木基地基本建成。农业项目不断到园区落户,有12家科研院校和176家国内外企业入驻园区,引进资金9.09亿元,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增强了开发实力。

农业基础建设得到加强。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4.5万千瓦,农业用电量1.8亿千瓦小时。防洪工程建设有新的进展,北部地区水利工程建设基本完工。实施黄浦江上游平流段防洪工程和红旗塘下游防洪等工程建设以及黄祥港等疏竣疏拓工程,完成护岸、护坡工程29.4公里;新建和加固了大小水闸13座;兴建防汛墙3700余米,地下渠道段、水泥明沟10公里。改建灌溉泵30台套;完成河道疏竣166条(段)、221.3公里、250.4万立方米,大大增强了抗灾能力。

工业

工业保持强劲增长走势,生产发展速度加快,市场竞争力逐步提高。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88.59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增速比上年加快1.5个百分点,占全区增加值58.6%。工业在全社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65.5%。

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工业经济效益继续上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6.2%,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32.4,比上年提高12.1点。全区工业利润总额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全区亏损企业亏损额比上年下降9.5%。工业企业规模效应明显增强。全区有亿元产值工业企业81家,比上年增加16家;亿元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04.59亿元,比上年增长39.1%,占全区工业总产值41.6%。

主导产业和传统支柱产业共同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型建材、精细化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六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164.3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已初步形成以信息产业为标志的“一业特强”工业发展格局,仅生产集成电路和计算机的企业工业总产值达40.39亿元,比上年增长2.2倍。以生物保健品为标志的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技术创新有新突破,全年上报市新产品开发项目43项,完成市级新产品鉴定验收3项,荣获国家级新产品和上海市优秀新产品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上海农乐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等20多家工业企业与科研院校建立了转化科研成果合作关系。

建筑业

建筑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增加值5.18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完成施工产值28.48亿元,比上年增长31.7%,施工面积464.1万平方米,增长57.8%,竣工面积162.9万平方米,增长8.7%,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1.6万元/人,比上年增长25.5%。

金融保险业

金融保险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全年实现增加值7.37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在松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167.9亿元,比上年增长29.2%,贷款余额131.04亿元,增长32.9%。保险业务比上年稍有增加,承包总额307.77亿元,增长0.5%,45.1万人次参加人身保险,比上年增长1.6%。全年保险费收入2.19亿元,比上年增长2.6%。全年理赔总额5507万元,比上年增长3.8%。证券交易人数增加,成交额下降。全年参加各类证券交易的有71.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6%,成交额71.42亿元,比上年减少45.9%,其中国家债券0.64亿元,减少98.5%,股票70.7亿元,减少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