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6 上海市统计局

(二)产权制度改革

加快国有、集体资产的退出力度。年内,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依托,区辖国有资产和区属集体资产稳步退出。各层面企业改革推进力度逐步加大,资产退出明显加快。全年有304家区属企业完成改制,占应改制区属企业的56.3%。通过资产出售、股权转让、产权交易等多种方式,进一步盘活了存量,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市场培育和建设

全区专业市场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上海国际汽车城的启动建设给我区专业市场发展打开空间,全区专业市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配套设施逐步完善,销售网络不断扩大,专业市场步入高速发展期。年内专业市场重大建设(扩建)项目9家,总投资8.25亿元。年末全区已有以批发为主的生产资料市场14家,消费品市场9家,全年实现销售额93.8亿元,同比增长82.1%。全区人才市场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了以上海国际汽车城人才服务中心。全年从外省市引进紧缺急需的中高级人才322名,其中高级职称6名、副高级职称56名;博士生1名,硕士生12名,研究生12名。举办人才交流会15场,吸引561家单位进场招贤,洽谈达3万多人次。

(四)对外经济

外经贸工作在国际经济大幅下滑,出口形势严峻的不利情况下,大胆探索、扎实工作。在引资规模、资金到位、出口总量、运行质量、发展速度等方面均创改革开放以来最好水平。全年出口创汇1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25%。

全年合同批准项目357个,比上年增加261个;总投资9.2亿美元,合同外资8.0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49.7%和56.8%。外资到位资金稳步增长,外资企业到位资金2.82亿美元,同比增37.6%。

(五)私营经济

全区私营经济招商持续攀高。据统计,全区27个私营经济小区共有各类企业20472户,同比增26.2%;其中私营企业19220户,非私营企业1252户;从业人员19.3万人,同比增31.4%。全区私营企业完成工业销售额150亿元,商贸营业额222亿元,同比分别增42.0%和22.3%;税收(含私营城其他企业2.3亿元)13.9亿元,同比增69.1%,占全区财政收入37.6%,比上年增加1.8个百分点。

社会事业

(一)科技

围绕加快科技产业化,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大科技向各个领域渗透,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科技对经济的推动力日益增强。年内实施科技创新基金项目8项,总投资3993万元,已有40%的项目有产出。组织实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20项,总投资1.37亿元。实施科技产业化项目13项,总投资7100万元。实施新产品开发项目7项,其中国家级重点新产品4项。扶持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年内新增民营科技企业700家,同比增15.3%,注册资金5.81亿元。至年底,全区民营科技企业达1867户,年技、工、贸收入达到45亿元。科普活动丰富多彩,年内先后组织三次大型群众性科普活动,举办各种科普报告达到30余次,组织18个村、居委开展科普村、居委创建活动。

(二)教育

积极开展学校标准化、教育信息化、托幼一体化和学习化社区建设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优质化和社区化。高标准地举办全国推进素质教育实验县工作现场交流研讨会,荣获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集体,被国家教育部列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教育信息化工程全面启动,学校标准化建设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2001年,全区3~6周岁幼儿入园率100%;小学入学率100%,巩固率100%,毕业率100%;初中入学率100%,毕业率98.2%;高中阶段录取率达98.7%;春秋两季录取普通高校总人数达2133人;全年成人教育年培训总量达17.2万人次。

(三)卫生

完善区域卫生规划,调整卫生机构设置。区中心医院主体工程结构封顶,相继完成区妇保院改扩建工程,安亭医院门急诊综合大楼,卫生综合业务楼和迎园医院新建工程进展顺利。平稳推进医保改革,不断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至年末,共有17.6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职工参保率达100%。卫生创建取得新成效,马陆镇成为继安亭镇、南翔镇、黄渡镇之后第4个国家级卫生镇;至年末,建成市级卫生村140个,区级卫生村79个,市、区级卫生村占全区总村数90%以上。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8所,其中:区级医院6所。年末拥有医院病床2176张;年末全区卫生系统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653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417名。全区卫生系统医疗机构诊疗199.21万人次,住院医疗共7.1万人次,手术9268人次。

(四)文化

围绕纪念建党80周年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两项主题,打好主动仗,唱响主旋律,着力推进文化事业,不断优化文化市场,积极发展文化经济。电影戏剧演出稳中有升,全年放映电影2410场,观众52.5万人次,票房收入162万元;组织各类剧目的演出672余场,观众27.6万人次,票房收入255.8万元。有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年内全区有92个村安装有线电视,至年底,已有197个村安装有线电视,占总村数的90%,12个镇实现村村通。至年底,全区有线电视在册用户增至10.8万户,比去年同期增1.2万户。

(五)体育

以举办区二届运动会为契机,搭建全民体育活动大舞台,提升全民健身工作的质量。运动会历时60天,有48个代表团,4595名运动员参加了13个项目的角逐。社区健身苑建管并举取得实效,全年建成健身苑1个,健身点30个,总投资197.4万元。至年底,全区健身苑构建了区、镇、居委会三级管理网络,配备管理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器材完好率保持在98%以上。以少体校为突破口,理顺业余训练管理和运作体制,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高,射击项目逐步成为我区的拳头产品。以体育彩票为支撑,开拓新增长点,体育产业稳中有进。梳理、调整体育彩票销售点,完善销售网络。全年完成产业收入1183万元,同比增7.9%,发行体育彩票1000万元,电脑彩票700万元,同比分别增81.8%和133.3%。

人民生活

(一)人口

据统计,2001年全区出生人口2609人,出生率5.30‰,比上年减4.62个千分点;死亡3515人,死亡率7.14‰,比上年减0.1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84‰。年末全区户籍人口49.77万人,比上年增2.3%。

(二)就业

年末全部职工(指城镇)人数48339人,同比减3.2%。其中,全民所有制职工25600人,集体所有制职工12024人,其他所有制职工10715人。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健全,解决弱势群体就业工作有了实质性突破。开发了一批“4050”项目,全年净增就业岗位13317个,完成市计划任务158.5%,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50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