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前言 2001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国际汽车城建设全面启动,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顺利完成了区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据初步统计,2001年全区实现增加值19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7%,高出全市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9:67.3:30.8;人均增加值达38368万元,按2001年底汇率(1:8.2766)计算,已达4636美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3.0%;全区财政收入36.9亿元,同比增60.9%,地方财政收入19.7亿元,同比增47.8%。 经济发展 (一)第一产业 1、农业 全区农业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3.7亿元,同比增3.0%;完成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8.4亿元,同比增2.5%,其中种植业3.2亿元,减4.3%;畜牧业4.3亿元,增4.9%;渔业0.6亿元,减5.0%。 农业结构日趋优化,区域特色初步呈现。全区农业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年调减小麦3533公顷,扩种苗木820公顷,经济作物1333公顷,新增绿肥1333公顷,粮经比例35:65,种养比例40:60。以“现代农业园区”,“三高”农业示范区、园艺场、规模化养殖场、基地场为突破口,全力调优农产品品种、品质。在众多区域性特色产业基础上发挥区域、资源和技术等优势,发展农产品深度加工。 强化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围绕环境水利主题,以河道疏浚为抓手,扎实开展冬春水利建设。全年完成疏浚土方488.2万立方米,完成市计划任务的143.6%,疏浚河道9.28公里,清淤22.4万立方米。 (二)第二产业 1、工业 全区工业积极引进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发挥集聚效应,重点发展“一强三优”行业,大力推进私营经济,工业生产稳中有增,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继续保持了在全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636.7亿元,比上年净增83.2亿元,同比增15.0%,名列市郊前茅。其中区级工业产值71.6亿元,同比增6.7%;镇级工业产值205.6亿元,同比增9.4%;村级工业产值231.8亿元,同比增7.6%;私营工业产值127.7亿元,同比增53.6%。全年工业产销率97.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完成工业增加值122.2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占全区增加值的64.0%。 各镇、局工业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高。从经济总量看,全区有6个镇的工业产值超过40亿元,它们是马陆镇102.9亿元、南翔镇95.2亿元、安亭镇76.0亿元、黄渡镇46.1亿元、封浜镇43.7亿元和工业区41.2亿元。从发展速度看,9个镇、街道增幅达到或超过全区水平,它们是:工业区34.7%、新成路街道21.1%、嘉定镇19.7%、封浜镇19.0%、安亭镇18.6%、外冈镇18.4%、江桥镇15.8%、戬浜镇15.2%和唐行镇13.9%。 全区工业中非公经济企业继续壮大,私营工业发展迅猛,成为全区工业的助推器。全区“三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90.0亿元,同比增9.8%;全区私营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7.7亿元,同比增53.6%,其新增产值的贡献率为53.7%,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5.0%提高到20.1%。 全区工业结构调整积极遵循重点发展“一强三优”的产业导向,以汽车产业为支柱,重点发展电子电器、金属制品、纺织服装等优势行业。据统计,2001年,“一强三优”产业的工业总产值188.4亿元,同比增11.6%,占全区三级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6.9%,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2、建筑业 建筑企业紧紧抓住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的有利时机,生产规模、施工能力取得长足进步。全年实现增加值6.4亿元,同比增4.7%。 (三)第三产业 全区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8.7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占全区增加值的比重为30.8%。其中:批发、零售、餐饮业20.7亿元,比上年增18.2%;运输、邮电、仓储业6.8亿元,比上年增8.4%;金融保险业10.1亿元,比上年增9.0%;社会服务业5.2亿元,同比增10.6%;房地产业10.1亿元,比上年增14.2%。 1、邮电通信业 通信事业快速增长,互联网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完成邮政收入8669万元,同比增长11.5%。发送信函514万件,同比减8.8%。全区城乡固定电话用户228089户,同比增18.4%,年末拥有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8.5万门,同比增14.0%。年内新增宽带用户9700户,比上年底增62倍。 2、商业 全区商业以调整为主线,在调整中提高档次,促进消费。通过引导开设各类专业店和专卖店,吸引市内外著名品牌落户嘉定,城区内基本形成了以高扬商厦、嘉定商城、高扬家居为主,以各类专业店、专卖店为辅的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同时,在周边乡镇积极寻求新突破,积极协调有关商业集团参与建设,真新地区已逐步形成全区的另一商贸中心,成为零售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据统计,200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全区商品销售总额达153.0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10.0%和12.6%,集市贸易成交额达15.3亿元,同比增12.5%。 3、旅游业 旅游业稳步回升,年内结合州桥老街地区综合开发,制作我区旅游景点VCD片和服务指南,进一步加大旅游宣传力度,举办了2001年上海嘉定文化旅游节、“城之夜”花车巡游活动、高尔夫邀请赛等活动,凝聚人气、促进消费。全区旅游企业强化促销,营业额稳步上升。全年接待游客143.9万人数,同比增19.1%,旅游营业总收入2.2亿元,同比增23.7%。年内新发展旅行社4家,旅行社总数达18家。 4、金融业 金融业严格履行货币政策,不断扩展消费贷款项目。全区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稳定增加,存贷款差有所扩大。据统计,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0.9亿元,比上年增23.4%,贷款余额135.0亿元,比上年增24.2%,存贷差95.9亿元,比上年增22.3%。 改革开放 (一)上海国际汽车城 上海国际汽车城从政府先入推动转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运作推动,开发建设全面展开。组建了四大主体公司,首期5.4亿元开发资金全部到位。高标准、高质量完成3个建设规划的编制,启动了3项基础设施工程,以及3项功能性项目。14家国内外大型集团企业签订了入驻意向书及项目合作协议。国际汽车城的地位作用日益突出,先发效应开始显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