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宝山区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私营、个体商业发展迅速。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私营、个体完成41.62亿元,比上年增长27.8%,占总量的54.9%。国有企业完成13.05亿元,比上年增长0.8%,集体企业完成12.43亿元,比上年下降5.2%,其他企业完成8.59亿元,比上年下降3.3%。 企业改制:2000年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拍卖转私、分流歇业为主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有所加大。至年末已改制企业累计1543户,占应改制企业的75.5%,其中,完成产权制度改革企业874户,占应改制数的43%,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实行多元投资的企业累计678户,占应改制数的33%,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区有3203个城镇企事业单位、机关及个体工商户共28.72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对11.33万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有18万人次享受失业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83%,农村养老保险投保率96%。 对外贸易:全区外贸出口大幅度增长,全年完成外贸出口(海关口径)6.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6.5%,出口产品主要是集装箱、有色金属、灯具等,其出口额所占比重分别是55.4%、17.2%、4.3%;出口国及地区分别是日本、韩国、美国、香港、台湾、英国、德国,其出口额所占比重分别是26.0%、25.9%、21.1%、6.1%、5.6%、4.2%、1.2%。 招商引资:招商引资取得一定实效。全年批准“三资”企业40个,比上年增长14.0%,投资总额1.04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额5899万美元。吸引外省市企业708户,注册资金7.2亿元。发展私营企业2825户,注册资金20.88亿元,个体工商户2824户,注册资金3301万元。 2000年正常生产经营的“三资”企业278户,实现销售收入91.66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实现利税总额7.17亿元,增长78.1%,出口创汇6.15亿美元,增长87.5%。至年末全区共有私营企业9444户。有经济发展区24个,经济发展区实现销售收入248亿元,上缴税金5.87亿元。拥有外省市企业1875户,2000年外省市企业上交税收1.1亿元,比上年增58.3%。 科技: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2000年组织科研项目40项,组织新产品试制项目8项,实现产值7.97亿元,实现技术合同认定登记308项,技术贸易额3.35亿元,民营科技园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上交税金3869万元。 三、社会事业 教育:坚持三个面向,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至年末,拥有各类学校205所,在校学生12.47万人。其中,非教育部门办校83所,在校学生1.28万人。全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100%,高中阶段入学率98%,高校升学率76.8%,高出全市9.4个百分点。年内已开工建设上大附中,长兴中学、横沙中心校完成前期改造,新增十所校园网,学籍管理实现电脑化。 文化:文化、新闻、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年内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新世纪的祝愿──宝山区百户家庭文化展演》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建成并开放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宝山图书馆,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至年末,全区拥有各类文化馆24个,图书馆20个,藏书42万册,戏剧演出场所17家,演出场次457场,舞厅123个,宝山沪剧团演出场次96场,观众12万人次,文物保护单位12处。宝山电台平均每日播音时间13.54小时,宝山电视台平均每周播出时间64.04小时,全年自制节目348小时,全年制作新闻节目180.30小时,目前全区有线电视联网入户率达80%,《宝山报》全年共出版98期。 卫生:医疗卫生改革进一步推进,完成了五钢公司和一钢公司两个医院的属地化管理,调整了泗塘地区医疗结构布局,建成了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8个社区卫生服务点,贯彻了市医改方案,将24.3万名在职职工个人医疗帐户资金和9.6万名退休职工的医疗保险卡发放到企业,并且如期完成了医保计算机联网。至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9个,卫生技术人员3229人,病床2357张。 体育:积极组队参加上海市第一届青少年运动会,成功举办了上海市“远洋杯”拳击锦标赛,上海市第六届老年人“信合杯”运动会。 实施了体教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办校方式,学校体育在巩固中得到发展。全年体锻达标及格率94.0%。全民健身运动有序开展,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89个健身点,1个50090平方米的健身苑及1个健身场馆,全年共销售体育彩票3172万元。 社会福利与救助:全面推进福利事业和救助事业的社会化,加强了社会救助网络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年内新增养老床位420张,至年末,全区共有养老机构28所,床位1620张,有9345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704人享受实物补助。年内募集社会保障基金3200万元,销售福利彩票5468万元,安置残疾人就业430人。 四、人民生活 人口:2000年末户籍人口80.95万人,比上年末净增3.29万人,当年出生人口3956人,出生率4.99‰,当年死亡人口5431人,死亡率6.85‰,人口自然增长率负1.86‰。 就业:年末,全区城镇从业人员103438人,比上年末增加7022人。其中,区属单位职工47980人,比上年末减少3942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38953人,增加7316人;非正规就业和自由职业者从业人员9133人,增加3748人。年内完成了市政府下达本区的净增7000就业岗位的实事项目。农村劳动力12.58万人,比上年减2715人,其中,第一产业40723人,比上年增446人,第二产业45466人,比上年减4159人,第三产业39608人,增998人。至年末,全区尚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2926人。 人民生活水平: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稳步提高。2000年全区职工年平均工资13725元,比上年增长11.7%,农民劳均收入7705元,比上年增长3.3%,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185亿元,比上年增长4.8%,人均储蓄额2.28万元。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11.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平方米。 五、城市建设 重大工程建设:一批重大工程有序推进。年内完成江杨路二期、真陈路三期、祁连山路(南段)拓宽改建、东城区部分道路(水产路、永清路、淞宝路、海江路)拓宽改建、新二路辟通等市政工程。年初确定的外环线宝山段、越江隧道动拆迁、共和新路混合高架、石洞口城市污水处理厂等前期工程都达到了预期目标,区域内基本形成了“四纵四横”的交通网络。 公用事业:进一步完善了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用事业。年内完成市府、区府下达的新辟延伸10条公交线路的实事工程,城乡居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实现了“燃气全气化”,城区燃气化率达95%以上,完成了东城区15条主要市政道路的路灯安装,方便了居民的出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