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宝山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6 上海市统计局

稳定有序地完成了求真中学、广育小学、和衷小学、同达小学、同洲模范学校五所公办转制学校深化改革工作,使优质教育资源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至年末,全区有民办学校45所,其中中学8所,幼儿园36所,在校学生1.56万人。

表5各类学校学生情况

类别 全部学校在校学生数(人) 其中:民办学校

学校数(所) 在校学生数(人) 学校数(所) 在校学生(人)

合计 232 110208 45 15583

中学 53 38847 8 4585

#高中 8 7751 1 223

初中 27 18095 3 2173

完全中学 6 6711 1 786

九年制初中部 11 5292 2 628

小学 58 40830  1373

幼儿园 103 27285 36 8782

特殊教育学校 1 134

成人教育 1 118

职业学校

2 2644 1 843

其他 14 350

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年内获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42项,项目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与信息等重点领域;国家、市各类科技计划专项项目28项;2个项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1家企业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3家企业列入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全年专利申请量2594件,其中发明专利1061件,实用新型专利1265件。

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市民科学素养。年内成功举办2007科技节;友谊路、淞南镇被批准为市级科普示范社区,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全年新增电子科普画廊5个,科普长廊2个;新增20个科普村(居委),科普教育基地1家;万人科普培训开展263期,培训2.18万人次,科普志愿者600名。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惠民实事扎实开展,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共完成100场文化下乡演出,1306场电影下乡进社区放映,各街镇举办204场“欢乐在社区”系列演出。年内承办建军80周年系列活动、举办“八·一三”淞沪抗战7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和第九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群文活动宝山专场等大型文艺演出,文化系列活动高潮迭起,参与群众超过100万人次。

广播电视事业不断拓展新领域。年内制作了《2007,我们和谐共进》等电视专题片,为全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广播直播互动栏目《百姓连线》正式开播;传承弘扬优秀本土文化,推出大型电视互动栏目“乡音绕滨江”宝山沪剧电视大赛。

特色文化品牌建设取得新成果,群文创作取得新突破。罗店镇(龙船)、顾村镇(诗歌)、大场镇(书画)被命名为首批“上海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罗店龙船文化活动”和“月浦锣鼓年会”被评为“上海市群众文化活动特色项目”。罗店龙船、宝山吹塑版画、月浦锣鼓、罗店彩灯、罗泾十字挑花等5个项目列入首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罗店龙船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项目。在第14届全国“群星奖”比赛中,本区3幅美术作品入选全国复赛,1个声乐作品获得“群星大奖”和“创作奖”;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荣获第十四届全国“群星奖”服务奖。

至年末,全区拥有区级文化馆2个,街镇公共文化站(中心)12个;区级图书馆1个,街镇图书馆14个;娱乐经营场所333家;影剧院11家。全年区广播电台公共节目播出5475小时,其中自办节目4745小时;区电视台公共节目播出6205小时,其中自办节目3011小时。《宝山报》全年出版49期。

加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群众就医条件。年内建成20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市标准化急救分站建设基本完成;罗泾救护分站通过市重大办验收;菊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工建设。至年末,全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32家,有卫生技术人员4919人,医院床位4315张。年内门急诊673.48万人次,入院7.77万人,健康检查36.28万人次。

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取得新进步。年内成功承办第12届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羽毛球项目比赛、2007上海宝山国际男篮挑战赛、2006-2007赛季中国女子篮球甲级联赛上海东方女篮主场比赛、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等大型体育赛事。成功举办包括体育舞蹈公开赛、滨江宝山健步行、花棒秧歌比赛、阳光体育进校园篮球活动总决赛在内的多项群众性体育活动。参加上海市第六届农民运动会取得金牌5枚,银牌11枚,铜牌9枚;参加全国青少年比赛获得金牌9枚、银牌11枚、铜牌22枚;组织参加乒乓、击剑和游泳等9个项目市级正式比赛,获金牌61枚、银牌38枚、铜牌33枚。

健身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年新建社区公共运动场3处、农民健身家园12处、社区气功辅导站9个。至年末,全区拥有社区公共运动场21处,健身苑11个,健身点379个,农民健身家园18个。全年销售体育彩票6000万元。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至年末,全区户籍人口830561人。全年出生人口6304人,出生率7.66‰;死亡人口6052人,死亡率7.35‰;人口自然增长率0.31‰。年末户籍人口中非农业人口758725人。

优化就业环境,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缓解困难群体就业矛盾。全年新增就业岗位33288个,其中企事业单位招工18825个,自由职业者4402个,非正规就业10061个。大力推进“万人、千百十人就业项目”,全年开发就业岗位2601个;完善对“双困”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就业托底机制,全年安置“双困”人员就业5496人;加大对劳动者创业扶持力度,发展非正规劳动组织551个,创造非正规就业岗位3367个;为微小型企业发展提供小额贷款支持1058万元;推进非农就业,拓宽离土农民就业渠道,全年实现非农就业7906人。

完善促进就业的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有效提升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全年共发放职业培训个人补贴帐户卡1.48万张,组织各类职业培训2.09万人,新发展青年职业见习基地52家,年末见习基地达78家,组织2302名青年参加职业见习。全年公共招聘网提供劳动力市场用工信息岗位9.79万个,应聘12.99万人次,组织职业指导1.70万人次。至年末,全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9098人。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0015元,比上年增长11.8%;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13213元,比上年增长11.2%。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15026元,比上年增长12.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372元,增长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