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宝山区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6 上海市统计局

二、改革开放

所有制结构: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在全区增加值中,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49.1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占全区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5.1%提高到37.4%,提高了2.3个百分点。

各种所有制工业共同发展。在工业销售产值中,国有企业完成1.57亿元,比上年下降47.7%;集体企业完成67.74亿元,比上年增长11.0%;三资企业完成85.31亿元,比上年增长4.0%;联营企业完成33.87亿元,比上年增长23.1%;私营企业完成67.63亿元,比上年增长46.4%;其他企业完成14.05亿元,比上年增长25.3%。

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有商业实现14.2亿元,占16.8%;集体商业13.9亿元,占16.5%;私营、个体商业41.5亿元,占49.3%;其他商业14.6亿元,占17.3%。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至年末,全区城镇已有3618个参保单位共28.3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对11.7万名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实现社会化发放。有3101个单位共27.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筹资金额1.5亿元。有3212个单位共28.2万人参加医疗保险,有11.54万离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全区有6.9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全年发放养老保险金额1003万元;有14.3万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筹集医疗资金470万元。

对外贸易:尽管受到美国“9?11”事件及世界经济增幅放缓的影响,但是,全区上下迎难而上,完成年初预定的外贸出口目标。全年完成外贸出口(海关口径)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出口产品主要是集装箱、有色金属、灯具等,主要出口国家及地区分别是日本、韩国、美国、香港等。

招商引资:招商引资取得一定成效。全年批准三资企业45个,比上年增长13.0%;投资总额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7.0%;合同外资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1%。全年注册私营企业3600户,比上年增长27.4%;注册资金30.9亿元,比上年增长48.0%,至年末,全区有私营企业11736户。吸引外省市企业1198户,比上年增长56.4%;注册资金11.3亿元,比上年增长55.4%。

2001年,外资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5.1亿元,上缴税金2.3亿元,实现利润总额6.2亿元。至年末,全区有经济发展区23个,实现销售收入375.6亿元,上缴税金9.0亿元。

三、社会事业

科技:积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扎实推进全区信息化进程,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年内政府公务网开始运转,“上海宝山”门户网站正式开通。全年组织科研项目42项;组织新产品试制项目3项,实现产值0.39亿元;技术合同认定登记253项,技术贸易额0.25亿元。年内新发展民营企业549家,新增注册资金5.7亿元,至年末,全区拥有民营企业1976家,资产总额66.8亿元,民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7.1亿元,上缴税金3.5亿元。有3家企业被列为上海市百强民科企业。

教育:在积极探索和推进体制、机制和投资“三位一体”的改革与创新进程中取得一定成果。成功组建了“一中心”、“行知”、“吴淞”三个教育集团;与交大附中联合创办了民办交华中学。区内拥有民办中学11所,民办小学10所。

继续加快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至年末,全区共有小学75所,在校学生5.2万人;中学52所,在校学生4.3万人。全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6.1%,普通高校录取率73.6%。

全区教育系统形成了“学陶师陶”、“区域推进”、“信息化技术”三个特色,从而全面提升了宝山教育的水平。

卫生:以推进医保、医疗、医药联动改革为抓手,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至年末,全区拥有29家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470人,拥有医院固定床位2931张。年末区内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1.83人,比上年增长4.9%;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35.33张,比上年增长21.3%。

文化: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年内举办了“国庆游园活动”和“百家特色文化单位”评选。至年末,全区拥有各类文化馆24个,图书馆20个,戏剧演出场所17家,舞厅110个,文物保护单位12处。全区完成了135个行政村的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宝山电台平均每日播音时间13:54小时,宝山电视台平均每周播出时间67:21小时。《宝山报》全年出版98期。

体育: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年内在市级各项目大奖赛、锦标赛中,取得金牌32块、银牌38块、铜牌35块。重点项目的整体实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全民健身活动设施不断完善,新建2个居民健身苑,61个居民健身点。至年末,全区拥有体育馆3个,体育中心1个,游泳池6个,保龄球馆9家,经营性活动场所115家。体教结合,学校体锻实施面达到100%。

社会福利与救济:全面推进了福利事业与救济事业的社会化进程,进一步扩大了社会福利与救济的覆盖范围。年内对954个伤残、烈属及复退军人实行了抚恤和补助,对24196人实行了社会最低生活保障救济。至年末,全区拥有福利院和敬老院26个,拥有床位数2034张,收养人数1519人。全区福利企业238个,从业人员1.16万人,其中残疾人员4780人,福利企业上缴税金1.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4.2亿元。

四、人民生活

人口:年末,全区户籍人口82.96万人,人口出生率4.23‰,死亡率6.71‰,自然增长率-2.48‰。

就业:积极推进“4050”项目,推动多渠道就业。年末,全区国有、集体单位、其他单位从业人员5.3万人,比上年下降5.1%;城镇私营、个体劳动者10.7万人,比上年增长18.3%;农村劳动者12.4万人,比上年下降1.4%;农村私营、个体劳动者2.5万人,比上年增长37.6%。

全年净增就业岗位13624个,完成市府下达任务的162.2%。

人民生活水平: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稳步提高。职工年平均工资15019元,比上年增长9.4%;农村人均年收入5495元,比上年增长8.1%。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209亿元,比上年增长13.0%。

随着收入的增加,城乡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进一步增加。据百户城乡居民抽样调查数据显示:至年末,平均每百户城乡居民拥有彩电146台,电冰箱95台,洗衣机78台,电脑23台,组合音响19台,空调器64台,微波炉54只,摩托车22辆等。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16.4平方米。

五、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重大市政工程建设:重大市政工程建设和管理不断推进。年内完成了江杨路三期工程、外环线(西北段)、祁连山路(南段)拓宽工程;完成同济路立交;外环线越江隧道、共和新路混合高架、同济路延伸段、水产路西段、铁力路、同济支路改建工程等项目按节点目标推进;完成苏州河综合整治前期工作;吴淞客运中心接纳十六铺码头国内客运航线的准备工作进入实质性启动;实施了吴淞长途汽车站、长兴码头等工程建设;石洞口城市污水处理厂等工程进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