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闵行区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市场培育和建设 截止1999年底,市场培育和建设有新的进展,建立和完善了一批区域性交易市场和初步建成了消费品、生产资料、劳动力、人才、信息、产权、房产中介服务等多元化市场。目前,共有商品交易市场93个,比上年增长17.7%。其中,消费品综合市场47个,农副产品市场28个,工业品消费市场10个,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在商品交易市场中,楼层市场8个,室内市场85个,比上年分别增长60.0%和107.3%。总面积达到87.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0.7%。市场建设投入的资金有大幅度增长,全年累计投入资金4.5亿元,比上年增长50.8%。 经济协作 按照建设上海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大都市的要求,经济协作积极探索区域联动、共同繁荣的新路子。1999年末,闵行区在全国各地投资的企业只有15家,比上年下降6.2%,投资额达到5.3亿元,比上年下降8.6%;外省市进入闵行区的企业有506家,总投资额达到17.30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3倍和2倍。从技术、资金、品牌、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着手,积极推动横向经济发展,建立和健全了经济信息网络,面向国内市场,促进了全区经济发展。 出口贸易 外贸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外贸部门和出口生产企业进一步克服东南亚经济危机带来的困难,在努力稳定东南亚出口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宽欧美市场,使外贸出口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全年“三资”企业出口产品总额达7974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0%。1999年,全区“三资”企业出口创汇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大户达15家,创汇33742万美元,占全区出口创汇42.3%。 利用外资 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1999年,全区外向型经济得到继续发展,全年共批准“三资”企业项目172项,比上年增长6.2%。总投资3.31亿美元,合同吸收外资2.15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0.7%和6.2%。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7个,有56家“三资”企业增资,增加合同外资1.1亿美元。“三资”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良好。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73.95亿元,比上年增长5.3%,占全区工业销售收入的48.4%;完成利润总额5.89亿元,比上年增长35.3%。全区外税收入达到8.51亿元,比上年增长9.0%。 三、社会事业 科技 积极推行科技兴区战略,加大科技开发和攻关力度,增加科技投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新进展。全年开发科技新产品117项,比上年增加12项,增长11.4%;共投入资金5.64亿元,比上年增加1.04亿元,增长21.7%。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科技开发和攻关项目86项。其中,农业占17.0%,工业占63.0%,医药卫生占16.0%,教育占4.0%。全年获科研经费和各种补贴息395万元。 推进科技产业化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进程。全年共列科技产业化项目31项,其中国家级3项,市级28项。新产品试制鉴定14项,其中国家级2项,市级12项。列市科技创汇基地技术出口专项项目1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23项。扶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推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全年被市认定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16项。全区高新技术企业40家,其中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20.6亿元,利税4.7亿元。 努力推广信息技术,发挥科技网络功能。1999年,发展联网新用户147家,累计达320家,制作网页40家,比上年增长100.0%。坚持科技进步与经济建设相结合方针,以科技创新为主体,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纽带,积极推进科技事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教育 1999年,积极推进教育改革,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素质教育上了一个新台阶。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教育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组合,各类学校进入标准化建设,素质教育取得阶段性成果。闵行模式研究成果荣获全国科研二等奖、市一等奖,有3项成果获市科研成果一等奖,占全市25.0%。有78.0%的学校达到市一类和二类学校标准。闵行中招制度的改革在全市推广,语文考试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有28所学校参与课程教材改革实验,教学体制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多元化办学的进程。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教育质量有较大提高。 地方财政用于教育事业费达到24905万元,比上年增长13.9%。全年建、购教师住宅22749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4%,改善了教师居住条件,提高了教师住房水平。1999年幼儿教育被评为全市先进区,成人教育获市先进区的光荣称号,特色教育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全区共有普通中学48所,在校学生34181人,比上年增长5.2%。其中,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1123人,增长3.7%。小学共73所,在校学生41906人,比上年下降3.5%。幼儿入园率98.0%;学龄儿童入学率100.0%;初中阶段升学率100.0%;高中阶段升学率98.0%,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高考升学率71.1%,比上年提高10.4个百分点。 卫生 卫生事业取得新成绩。卫生事业以医保改革为契机,积极稳妥推进各项卫生改革,顺利完成卫生防病、医疗保障、医学科研等各项任务。 1999年,理顺了全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两大体系,注重提高疾病控制监督、监察能力,确保了“三个控制、六个不发生“的防病工作总目标的实现。甲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为283.5/10万,比上年下降12.3%。继续实行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盘活现有卫生存量资源,进一步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益,全年完成诊疗总次数239.0万人次,比上年上升28.9%,出院人数2.6万人次,比上年上升12.1%。社区卫生服务有新的拓展,农村合作医疗及住院统筹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区校医疗共建和合作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与上医大、二医大共建市第五人民医院和区中心医院规划得到稳步实施。学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有10个特色学科进入第一周期行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投入,区中心医院的改建扩建工程进展顺利,急诊楼、科技综合楼全面开工,总投资2.5亿元。 1999年,全区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4个,专业防治站、所5个,辅助医疗机构3个。共有医务员工4167人,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145人,比上年增长1.2%。其中,医生1455人,主任医师20人,副主任工程师118人,护师、护士1144人。共有病床2790张,比上年增长10.6%。 文化 文化、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硕果累累,特色文化誉满中外。全区21个镇、街道各自举办了艺术节,区第二届艺术节以《世纪风》大型文体表演活动拉开序幕。“十大文化活动”、“五大艺术节展示”历时8个月,共开展活动230余项,演职人员达3万余人,观众达70余万人次,是我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文化盛会。在各类市级及以上比赛和展演活动中,共获28个大奖102个单项奖,其中,获国家文化部奖1个,获市级奖5个。创作的《永垣的旋律》、《宋庆龄在上海》沪剧被上海沪剧院公演。民族音乐、江南丝竹、颛桥腰鼓、七宝秧歌、虹桥表演唱、莘庄民间文艺、马桥手狮舞等不断创新发展,并走向海外,新民晚报(美国版)刊登了《世纪风、中国龙、腾飞曲》等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