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6 上海市统计局

吸引外资与对外贸易

发挥中心城区的综合优势,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继续保持良好的增势,全年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为50个,合同利用外资金额为1.61亿美元,同比增长33.9%,外资引进形式趋好,资金到位率达85%,其中生产类项目25个,服务类项目18个,房地产类项目3个;投资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3个。全区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5.50亿美元,同比增长32.2%,其中海关出口额达4.72亿美元,同比增长32.0%。

私营和个体经济

积极引导与发展私营和个体经济,私营企业增势明显。年末,私营企业户数达11215户(含分支机构3112户),注册资金达12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和28%,从业人员数68502人,安置下岗职工2677人,其中本年新安置下岗职工1712人;个体户数达14878户,从业人员25051人,申报注册资金1.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2%和12%。私营企业户数跃居中心城区第二位,私营企业的行业结构逐步优化,科技型企业增加最快,餐饮业、广告业运输业等都呈不同幅度的增长。

社会事业

科技

坚持科教兴区、打造“知识创新区”的发展战略,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年内包括上海市非上市公司股权托管中心、市高新技术投资担保公司等17家单位在内的上海市新知识服务中心已入驻我区,为“知识、人才、资本”的流动、汇集、组合创造了最优条件。年内新开办科技企业432户,新增注册资金8.6亿元,其中500万以上的企业41户;实现工业产值14.03亿元。2003年新批准10家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55家企业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复审,获得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17项,上海市火炬计划项目7项,3家企业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科技园区品牌建设有新突破。杨浦孵化基地成为上海国际企业孵化器(IBI)成员单位,复旦科技园在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评估中名列前茅,同济大学科技园正式被授予“国家大学科技园”称号。科技产业基地建设有新进展,国泰、国定(杨浦孵化基地科技孵化楼)、国权(复旦科技园国权分园)、国康等科技产业基地的一期工程都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

教育

围绕“科教兴市”的战略方针,抓住教育发展机遇,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以市场化促进办学多元化,形成教育质量过硬的优质教育集聚区。年末共有中小学115个,其中中学67个,小学48个;在校学生数98722人,其中高中学生25039人,初中学生35278人,小学生38405人。现有教职工9014人,其中专任教师7296人。专任教师中硕士学历占0.6%,本科学历占43.3%,大专学历占29.9%;中学高级教师占6.4%。

2003年高中阶段普及率达99%,其中普高入学率达到59.6%,比上一年上升了4.6个百分点;进一步探索和高校合作办学的思路,创办品牌高中,年内新创办了上海体育学院附中和上海理工大学附中,全区已与各高校合作改建与创办了7所高中。

教学设施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新创建了22所杨浦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全区应用教育技术实验校的总量已达46所(其中全国实验校2所)。完成了19所学校校园网、10所初中校园闭路电视的建设。年末各类教育机构拥有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为61.39万平方米、电脑12446台、图书320万册,电子图书16649片。

文化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和发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注重基础性工作,总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四平社区活动中心和平凉花园式社区文化中心相继建成并对外开放;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全区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达400场次。杨浦图书馆被列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第一批基层点,延吉图书馆扩建和装修后正式对外开放,新增面积200多平方米,成为了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分馆。开展了“杨浦百年文化寻根”活动,成立了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区内新建、扩建了上海水产大学鲸馆、中国烟草博物馆、自水博物馆、印刷博物馆等4家行业博物馆。电影工作稳步迈进,区内各影院共开设放映8500余场,观众近32万人次。

全区共有电影放映单位4家,文化馆2家,区级图书馆3家,文艺团体1家,其中阅览座位1129座,影视座位3428座,区级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8491平方米,藏书22.12万册;街道(镇)图书馆拥有藏书9.09万册。

卫生

推动医保、医疗和医药联动改革,促进医疗保险制度稳步实施。年末,共有区级医院8所,街道医院8所,民办医疗机构15家,私立诊所15家,护理院1所,专业防治所1所,初步形成了多种成分的医疗机构共存、共同发展的局面。

疾病预防控制效果明显,非典期间共接报处理了226例留观病例,对11049名来(返)沪人员实施医学观察、健康检测,全区未发生一例非典病例,抗击非典取得阶段性胜利;全区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同比下降了15.2%。

体育

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取得新突破。年内新建22个全民健身点,新安装健身器材294件,更新113个健身点和717件健身器材,新建社区市民体质健康监测站1个,全民健身活动周组织宣传、竞赛活动42项,参与人次约15万。全区中小学体质达标和健康标准工作实施率达100%,全年共举办区级中小学各项体育竞赛13项20次。

培养输送体育后备人才工作再获新进展,年内向上一级办训单位输送运动员80名,输送率达10.3%,名列全市前茅。培养输送的戴琦文在飞碟射击世界锦标赛获得青少年组多双向金牌,输送的赛艇、射箭等项目的运动员还分别为本市取得了奥运会、全运会的大赛参赛资格。

社会福利与救助

2003年全区各类社会救助对象57515人,年内实物补助5214人次,协保人员生活困难补助173600人次,医疗救助4675人次,其它一次性补助3740人次,以上各类救助金共计1.19亿元。积极开展慈善助困工作,年内开展慈善助困1186人次、慈善助学356人次、慈善助医2047人次、慈善助养特困老人533人次;老龄工作有了新发展,全区各道(镇)已成立了老年协会,参加老年大学活动的学员逾2.3万人次。

“星光计划”推进顺利,政府实事项目殷行街道敬老院扩建工程已结构封顶,完工后将新增72张养老床位,东海、阳光两家敬老院的无障碍设施均已完成,新建“星光计划”老年活动室20个;共为10939人次的困难老人开展了居家养老(含日托)服务,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相结合的服务网络。新建改建无障碍坡道125处、盲道16.5公里。在抗击“非典”战役中,开展了募集抗击“非典”专项资金工作,共募集“抗非”专项援助资金877万元,慈善救助资金95万元;在“冬衣暖人心”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中,共募集衣被330吨、捐款10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