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闸北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6 上海市统计局

三、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旧区改造

旧区改造成绩显著。全力推动北广场东一、东二地块和苏州河沿线41、42街坊等基地动迁工作。全年拆除房屋23.06万平方米,其中居民旧房17.76万平方米;动迁居民和单位7608户,其中居民7448户。完成16块动迁基地收尾。加大旧房屋综合改造力度,全年完成旧房屋整治47万平方米,旧小区平改坡综合改造65万平方米,完成5000户老式居民住宅电气线路改造,3个小区共计2.8万平方米旧住房成套改造全面竣工,改善了市民的居住条件。

商品房新开工基地加快建设。全年商品房新开工面积114.2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50.59万平方米,办公26.36万平方米,商业11.15万平方米,厂房26.10万平方米。全年商品房竣工面积73.4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32.88万平方米,办公、商业37.33万平方米。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市政建设工程扎实推进。轨道交通10号线天潼路站完成腾地并交付施工;平型关路道路工程(一标段)建设全面完成;福建北路引桥及拓宽工程基本完成动迁。汶水路3.5万伏、彭浦3.5万伏和市北工业园区11万伏变电站以及寿阳排水泵站等市政配套项目建设进展良好。

环境保护和治理

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水平的天数占全年的86.8%;区域降尘量年均值为8.8吨/平方公里.月;完成1家工业污染企业搬迁,完成5台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年内煤量削减1084吨,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削减17.3吨。全面推进扬尘污染控制,临汾路街道、彭浦新村街道、大宁路街道、共和新路街道和彭浦镇率先创建成“扬尘污染控制街道(镇)”,建成1.98平方公里的市容环境示范区域。

深化中小河道水质治理,对彭越浦、走马塘等河道进行引清调水,加快雨污水截流设施及污染源截污纳管建设,全区综合水质指数为6.7,中小河道基本消除黑臭成果进一步巩固。

全年累计投入环境保护和建设资金2.8亿元。

城市绿化

城区绿地加快建设。全年新建各类绿地20.72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14.37万平方米,全区绿化总面积增至488.76公顷,绿化覆盖率由上年的18.10%提高到18.8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上年的2.59平方米提高到2.81平方米。

四、社会事业

科技

科技投入进一步加大,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全年区级财政用于科技事业费比上年增长1.5%。全年专利申请量为1049件,其中发明专利281件,占申请总量的26.8%,实用新型专利490件,外观设计专利278件,有6家企业(项目)荣获上海市专利新产品证书和奖牌。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619项,总金额为60773.8万元,比上年增长153.1%。企业创新活力得到激发。支持企业积极申报各类科技项目,全年累计申报各类科技项目94项,其中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23项,新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全年新增科技型企业156家,全区科技型企业上缴区级税收1.92亿元;全年申请专利905件,其中发明专利292件;认定登记技术合同517项,总金额为2.20亿元。区域内华联集团吉买盛购物中心有限公司、上海喜士多便利连锁有限公司被评定为“上海市商业系统专利保护工作示范单位”。

科技企业孵化中心全年新增科技孵化企业25家,累计在孵企业达80家。上海亿创投资有限公司对灵慧软件、申传电气、雷珂生物科技3家公司投资1300万元,扶持企业科技创新。加强区校合作,与上海大学编制了上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一五”规划。

启动实施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工作,精心组织2006年全国“科技活动周”闸北区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科普宣传效果;新建3个电子科普画廊、30个电子科普触摸屏,科普硬件设施进一步改善。

教育

教育事业继续保持领先,全年区级财政用于教育事业费的支出为6.3125亿元,比上年增长10.77%。在校学生生均经费进一步提高,高中为14037元,初中为14553元,小学为11035元.

至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及教育事业单位153所,其中中学41所,小学35所。专任教师5385人,在专任教师中,大专以上学历占93.83%,其中本科学历占57.81%,中学高级教师占11.27%。在校学生77568人,其中高中学生15470人,初中学生22156人,小学生22079人。成人教育不断发展。全区共有成人学校93所,参加学习、培训的达到45万人次,其中,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83所,培训人次达到23万。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二期课改”深入推进,教育投入进一步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25名优秀教师被市“名校长、名教师工程基地”录取,5名教师被评为特级教师。职业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重组,市北职业高级中学通过“百所重点职校”评估验收。社区教育取得新进展,以信息化手段为特色的社区教育达到全市领先水平,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的长效管理机制建设正式启动。

文化

至年末,全区共有区属文化单位11个;区级图书馆2个,全年接待50.3万人次;电影院、影剧场5个,全年观众42.76万人次。

区文化设施继续改善。完成区图书馆外立面改造和内部功能调整。社区文化设施总面积达到54654平方米。

以“华彩四季”为主题的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创作喜获丰收,舞蹈作品《读梁祝》和《乡情》相继在国内和国外获奖,“高雅艺术进社区”系列活动明显改善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品味。成功举办以“茶,品味健康生活”为主题第十三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国际茶城改造项目顺利完成。

卫生

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和社区卫生建设。全年区级财政用于卫生事业费的支出为8781.51万元,比上年增长15.06%。健康城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先后被评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和“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天目西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成,标志着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到位;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正式推行,全科团队服务模式在彭浦新村街道、临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运行,全区一、二、三级医院双向转诊机制基本建立。

至年末,区域内共有卫生机构26个,其中:医院2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家);医疗机构实有床位4637张,卫生技术人员4791人,其中执业医生1909人,注册护士1857人。年末有家庭病床1243张,社会力量办医取得新进展,有民办医疗机构16家(包括医院和门诊部),个体诊所2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