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闸北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体育 全年区级财政用于体育事业费的支出1840.80万元,比上年增长14.8%。 竞技体育成绩斐然。年内,本区运动员在市级以上的比赛中获金牌33枚、银牌21.5枚、铜牌30.5枚;我区参赛十三届市运会,成年组团体总分列全市第四名。连续第十一次获得国家体育总局颁发“全民健身周优秀组织奖”,获得市体育局颁发“2006年度上海市运动员参加世界大赛贡献奖”。 第八届区运动会取得圆满成功;体育设施的建设和改造稳步推进,5个公园新增健身设施和场地,完成2个社区公共运动场和一批健身苑点建设项目,全区人均拥有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 精神文明建设 文明城区创建成效明显。城区面貌得到了较大改善,中小道路、菜集市场、废品回收站、违章搭建、来沪人员管理等得到明显加强;大宁国际商业广场、铁路上海站区景观、上海眼镜博物馆等一批亮点项目相继建成。建成北站街道、共和新路街道、彭浦新村街道3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一批公益性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告别陋习、走向文明——与建设新闸北同行”主题系列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市民文明素质有较大提高;城区创建品牌内涵不断深化,“三五工程”建设和学习型城区创建活动蓬勃开展。通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创建文明城区成效显著。 全区现已建成8个文明社区,293个文明小区,其中市级文明小区156个,市、区级文明小区覆盖率达到70.4%。已拥有3个全国文明(先进)单位,建成市级文明单位57个,市级文明示范标志区域2个,区级文明单位273个,区级文明行业4个,区级文明机关35 个,城区的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明显提高。 信息化建设 加快推动城市网格化管理,建设闸北区城市网格化管理中心,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投入运行,八街一镇全部完成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建设并投入使用,全面推广应用“一口式受理”平台,为社区居民办事提供了便利。区城市网格化管理中心正式运行,区内5大类84种城市部件和5大类32种城市事件纳入全区各责任网格的监控中。在全区74个党政部门(处级单位)全面推广办公自动化系统,实行政务网上收发会议通知和部门简报。建设社区治安图象监控系统,完成覆盖天目西街道、临汾街道的全部路口和全区大部分重点区域,累计建设监控摄像头215个、建设派出所监控中心3个、街道监控中心1个。 加快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在政府采购、政府招投标等业务中推广使用企业信用报告,开通“闸北诚信”网站,以公示企业诚信信息和政府诚信信息。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公开信息2170条,接受市民咨询超过6300人次,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公开专栏访问量超过14万人次。 建设GIS地理信息系统,完成国资GIS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并投入运行。完善来沪人员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实现区域内来沪人员信息资源全覆盖。 社会福利事业 社会福利事业扎实推进。年末全区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有2446张;为6932名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救助帮困各项政策全面落实,全年救助低保对象34.98万人次,发放救济金4737.94万元;协保补助对象7.9万人次,发放补助金1111.61万元;救助大重病对象4786人次,发放救助金352.38万元。发放“三定”医疗卡800张和慈善医疗卡1130张,救助金额96.5万元,为5703名低保、低收入的特困家庭发放了564.59万元教育助学券。 五、人民生活 人口 至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为75.10万人,其中外来常住人口为10.34万元。全区户籍人口为69.86万人,比上年下降0.01%。男女比例为1.02:1。区域人口密度为23941人/平方公里。人口出生3243人,出生率为4.62‰,人口死亡5461人,死亡率为7.7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16‰,户籍人口计划生育率为99.91%;外来流动人口出生1094人,出生率为9.75‰,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率为88.48%。 劳动就业 努力开拓就业岗位。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7271个,以援助困难人员为重点的“万人就业项目”吸纳就业人员3514人。发展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718户,吸纳从业人员8347人。全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11716人,其中中高层次培训8604人。年末登记失业人数为19436人,其中女性9732人。 职工工资 区属单位职工工资稳步上升,2006年区属单位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3969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35791元,比上年增长14.2%。全部从业人员平均工资达到30854元,比上年增长9.9%。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内全区城镇参保职工24.86万人,征缴率达99.92%,比去年增长0.05%。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退休职工有29.83万人。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参保人数不断增加,至年末,外来从业人员参加综合保险人数达62751人。 说明: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是一个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根据国家统计制度“下算一级,季度公布”的规定,由市统计局反馈数据,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区级增加值是区(县)核算范围内的单位一年内生产经营活动中新创造的成果,区级增加值绝对数和增长速度均按当年价格计算。 4、商品销售总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都是全区域口径。 5、全区常住人口数和外来常住人口数为市统计局根据抽样调查测算后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