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闸北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6 上海市统计局

上海市闸北区统计局

2007年3月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增强区域竞争力为主线,以文明城区创建为总抓手,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克服困难,加快建设上海现代交通商务区的步伐,全面完成2006年度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8.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8%,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63.12亿元,比上年增长19.8%,第三产业增加值215.03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全市第一。

全年完成区级增加值72.45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8.46亿元,比上年增长8.4%,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3.98亿元,比上年增长15.73%。

财政收入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年财政收入57.91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区级财政收入达到26.67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增长速度在中心城区列首位,其中,营业税9.90亿元,比上年增长10.5%;企业所得税3.40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增值税2.72亿元,比上年增长19.2%;个人所得税2.09亿元,比上年增长2.6%。全年区级财政支出39.17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基本建设支出7.54亿元,比上年增长1.89%;科教文卫体事业支出7.31亿元,比上年增长15.3%。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改善,第二、第三产业结构比为22.69︰77.31,与上年相比,第三产业下降了0.8个百分点。

重点产业保持较快发展的势头,不夜城区域建设扎实推进。2006年,交通商务服务业、商贸流通服务业、房产建筑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一批重点企业带动下,发展势头良好,实现区级税收比上年增长19.7%,占区级财政收入的比重达69.5%,区四大重点产业发挥着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夜城形态建设与功能开发并举,北广场土地储备项目全面展开,中祥宾馆投入使用;地铁恒通大厦竣工,不夜城水库辅助楼、时代欧洲(一期)公寓完成工程项目建设,嘉里不夜城二期甲、上海人才发展服务平台大厦等正在抓紧建设,嘉里不夜城二期乙、华森钻石商务广场等项目进入全面施工。不夜城区域全年累计实现区级税收5.03亿元,占区级财政收入的18.9%。

固定资产投资

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优化投资结构,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适度的规模。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1.14亿元,比上年增长0.7%,其中,建设与改造投资12.48亿元,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4.4%,比上年增长109.7%;房地产开发投资38.66亿元,占投资总额的75.6%,比上年下降13.8%,房地产开发投资占投资额的比重比上年下降了12.7个百分点。

商贸业

商业布局和经营业态不断调整,消费持续平稳增长。全年实现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2.4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97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大宁国际商业广场的建成,为我区商业注入新的活力。

不夜城区域仍是闸北商业的龙头,商品销售额占全区的份额接近40%;大润发销售额继续快速增长,2006年超过100亿元;连锁商业发展较快,全年突破零售额39亿元。

商品交易市场成为我区商业的重要补充。至年末,全区共有商品交易市场93个,其中农贸市场34个。联合汽车市场被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授予中国十大汽车市场之一,全年实现销售额约49亿元(包括分支机构),比上年增长17%。

房地产业

全年实现行业区级税收5.59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全年存量房交易9127套,面积70.15万平方米,成交金额54.6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6%、1.4%和0.1%;商品房预售7765套,面积64.68万平方米,成交金额80.6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4.2%,57.1%和84.4%;商品房现售808套,面积10.65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下降19.6%和18.2%,成交金额9.04亿元,比上年增长27.1%。

工业

工业以调整结构、改善环境、提升能级为抓手,克服电力、原材料等资源紧张等不利因素,取得了持续、健康的发展。全年区域内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55.04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工业产销率达100.75%。全年区属工业完成总产值79.16亿元,同比增长10.2%。工业区级税收2.70亿元,比上年增长22.1%。

二、改革开放

国有资产管理和企业改革

国资国企改革稳步推进。全年完成改制企业68家,分流职工2193人,盘活存量资产3.68亿元,吸纳增量资金超过3.21亿元。国有资产监管加大力度,实施北方集团、市北工业园区的国企财务总监委派监督,实行国有企业契约化责任管理;试行国资年报决算审计办法;落实企业重大资金联签制度,进一步强化国有企业资产、财务监管。

外贸出口

投资服务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区引进合同外资2.70亿美元,新批外资项目87个,其中第三产业利用外资比重达到96%。外贸出口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外贸出口额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一般贸易累计出口4.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三资”企业出口占优,出口额达2.48亿美元,占全区出口额的56.4%。自营出口增长迅速,比上年增长54.6%。

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45.58%;纺织品出口占20.55%。出口增幅稳步上升,技术咨询服务出口正在形成一股服务贸易新的创汇力量。出口市场趋于均衡,其中:欧洲占24.12%,亚洲占47.75%,北美洲占18.68%。

投资促进

引进内资56.55亿元,引进项目数1608个,其中引进注册资金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6家,如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的爱生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美国美林集团投资的蓝格赛—华联电工器材商业有限公司以及高新技术企业恩智浦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丹纳赫(上海)工业仪器技术研发有限公司等;引进上海中兴电力建设发展公司、上海济钢经贸有限公司等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的内资企业60家。这些大项目为我区引资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引进项目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服务贸易投资结构趋向多元。

加快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年末,私营企业户数达10187户,比上年增长12.4%,全区私营企业注册资金达170亿元,比上年增长13.0%,投资者人数23503人,雇工人数64705人,上交区级税收56025万元,比上年增长23.6%,对区财政的贡献率达20.8%。年末,个体工商户15383户,从业人员16349人,注册资金11348万元,上交区级税收533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