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普陀区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普陀区统计局 (2003年2月28日) 2002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学习和贯彻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和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发展为主题,以提高全区综合质量为主线,以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按照全面建设一个新普陀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十个一批”项目的建设,努力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一年来全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市景观明显改变,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为全面建设新普陀的战略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经济发展 (一)经济总量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年实现增加值51.70亿元,比上年增长13.02%。其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0.5%,第二产业所占比重34.8%,第三产业所占比重64.7%。财政收入完成32.63亿元,比上年增长46.2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1.91亿元,比上年增长34.31%。 (二)第一产业 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0.24亿元,比上年下降38.81%。 我区农业可耕地面积继续减少,农业调整及向外拓展力度加大,年末,向外租购土地3050亩。全年农副业总收入0.55亿元,其中,种植业收入0.32亿元,畜牧业产值0.22亿元。 年末我区农村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150千瓦,全年农村用电量3350万度。 (三)第二产业 全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1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4.99%。其中,工业增加值14.72亿元,比上年增长13.57%,建筑业增加值3.28亿元,比上年增长21.82%。 工业 销售产值总量不断扩大,都市型工业成效显著。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4.35亿元,比上年增长20.10%;完成工业销售产值92.51亿元,比上年增长19.49%,实现工业利润7.20亿元,比上年增长31.31%,工业产销率达到98.05%。全区重工业完成销售产值27.61亿元,轻工业完成销售产值64.90亿元。全年开工建设标准厂房40万平方米,竣工37.83万平方米。加快利用存量资源的速度,完成市、区联手项目13项(家)。 建筑业 建筑企业进一步规范,工程优良率有所上升,年末在区建筑企业共259家,有项目的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48.35亿元。2个工程被评为上海市“用户满意”工程,1个工程被评为全国“用户满意”工程。 (四)第三产业 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33.46亿元,比上年增长12.67%。其中,交通运输仓储业增加值2.01亿元,比上年增长20.96%;商业批发零售增加值18.85亿元,比上年增长9.76%;房地产业增加值2.92亿元,比上年增长31.24%;社会服务业增加值2.47亿元,比上年增长15.12%;其它服务业增加值7.21亿元,比上年增长11.06%。 商业 区域商业稳步发展,商业布局和业态进一步调整,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区域商业规模得到巩固,新商业业态不断出现,大卖场和连锁商业经营平稳。全年完成商业销售营业额229.68亿元,实现商业利润6.43亿元。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6.04亿元,比上年增长6.22%。商品销售结构出现变化,吃的商品销售同比下降,穿、用商品销售全面增长。按商品用途分:吃的商品零售额达到39.58亿元,穿的商品零售额达到12.91亿元,用的商品零售额达到32.7亿元。 市场成交 全年市场新开2家、变更30家,注销21家,年末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26家。其中,消费品市场103家,生产资料市场20家,要素市场3家。全年市场成交额达到288.15亿元,比上年增长9.23%。其中,消费品市场年成交额达到78.46亿元,生产资料和要素市场年成交额达到209.69亿元。全年农副产品市场交易量达130.9万吨。 金融业 区域内金融企业不断增多,存贷款额稳步上升。年末在区专业银行14家,主要专业银行存款达到530.8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7.42%,其中,居民储蓄存款达到207.86亿元,企业存款达到288.04亿元;年末发放贷款256.96亿元,比上年增长26.86%。 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加快发展,全年商品房预售22084套,建筑面积263.5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7.9%,预售金额130.88亿元;商品房出售16794套,建筑面积182.7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0.4%,销售金额70.92亿元;存量房交易7549套,建筑面积70.3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0.0%,销售金额22.20亿元;售后房交易7689套,建筑面积38.6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8%,销售金额13.03亿元。不可售公房交易384套,成交金额0.29亿元。 年末在区注册资质的房地产开发公司241家,年总收入44.58亿元,实现利润1.91亿元。 旅游业 积极推进星级宾馆评定工作,年内新增三星级宾馆1家,二星级宾馆2家,年末区内星级宾馆累计达20家。年末共有旅行社39家,旅行社年组团人数20.47万人次,接待人数22.73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76亿元。 全区主要旅游景点设施年内共接待游客502万人次。 交通、运输、仓储业 全区实现交通、运输、仓储业总收入4.73亿元,实现利润1.0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5.54%和32.05%。全区运输车4545辆,运输车辆总吨位1.60万吨。区属仓储企业总仓储营业面积为99.43万平方米。 服务业 全区服务行业实现营业总收入19.06亿元,比上年增长17.15%。其中,社会服务业总收入9.03亿元,其它服务业10.03亿元;实现利润2.12亿元,比上年增长4.43%。其中,社会服务业实现利润0.76亿元,其它服务业实现利润1.36亿元。 (五)其他 经济体制改革 积极探索,大胆突破,推进资产整合重组,以存量资产吸引强生、巴士、联华、华联等优势企业,重组区属企业。全年完成各类特种行业集体小企业改制39户。 对外经济 年内新批“三资”项目(企业)64家,年末累计批设“三资”企业743家,年内合同引进外资1.30亿美元。年末有自营进出口权和外贸流通经营权的企业42家,全年外贸进出口额达到2.9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3%。其中,外贸进口总额1.36亿美元;海关直接出口额1.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5%,其中,“三资”企业出口8.40亿元。 内联协作 招商力度加大,引资成效明显,一批重点、骨干项目相继入户,引资质量和规模进一步提高。全年引进各类企业(项目)1007个,注册资金33.77亿元,其中,引进注册资金1000万以上的企业(项目)53个;总部型、龙头型企业8家;外省市企业237家,注册资金14.5亿元。区内新设立外省市办事机构8家,年末累计145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