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徐汇区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推进公共政府建设,努力克服非典疫情、持续高温等不利因素影响,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经济发展不断加快,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城市建设力度加大,信息化管理不断完善,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区域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取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成就。 一、经济发展 地区增加值 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2003年完成地区增加值75.74亿元,比上年增长14.35%。其中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5.11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0.63亿元。第二、第三产业结构比例为19.95:80.05。商业、房地产业支柱作用依然明显,商业增加值完成19.95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完成11.51亿元,分别占地区增加值的26.34%、15.20%。 财政收支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49.67亿元,比上年增长36.96%,其中区级财政收入31.86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39.16%,按实际完成数比上年增长32.69%。各税种全面增收,其中所得三税增长明显,表明企业经济效益明显上升。从行业税收增收情况看,房地产业、商业和服务业是增收的主要来源,比上年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全年区级财政支出33.07亿元,其中用于基本建设支出10.54亿元,企业挖潜改造3.87亿元,城市维护1.16亿元,科教文卫体事业6.08亿元,行政管理0.88亿元,其他支出6.27亿元。 商业 商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7.12亿元,比上年增长15.36%;实现商业增加值19.95亿元,比上年增长13.91%;商业税收11.34亿元,比上年增长29.26%。居民消费能级提升趋势明显,汽车、通信类产品以及与住房相关的商品消费进一步扩大。徐家汇商圈实施商品结构调整,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商圈内港汇、东方、六百、汇金、太平洋、汇联等百货业及太平洋、百脑汇等电脑市场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75亿元,比上年增长5.3%。社区商业发展较快。纳税在我区的家得利、顶顶鲜、好又多超市至年末网点总数达137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6亿元,比上年增长54.91%,发展速度高于平均水平,成为区域商业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市场持续活跃。全年实现增加值11.51亿元,行业税收1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43%和49.03%。全年商品房二级市场销售17016套,面积205.06万平方米,成交金额130.63亿元;预售8956套,面积118.36万平方米,成交金额103.39亿元,住宅商品房向大房型、高品质发展。房产三级市场快速发展。全年成交24991套,面积205.6万平方米,成交金额122.1亿元。 工业 工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8.72亿元,比上年增长27.30%;工业产销率为99.93%。实现工业增加值14.13亿元,比上年增长15.77%;工业税收4.3亿元,比上年增长13.25%。工业经济坚持"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调整",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的技术能级和市场竞争力,重点发展汽车零配件加工、电气机械及器材、食品加工、建筑材料、机械设备、金属制品加工等工业,扶持培育了一批为市属工业配套的产业群体及工业"小巨人"企业,工业企业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达22家。 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先导作用进一步显现。"三区三园"初具规模,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积极推进"生物制品"特色产业发展。年内由区政府审核认定的徐汇区第一批生物制品企业11家。在全市抗"非典"新产品试产计划项目评审中,我区有10个项目通过评审,占全市的14%,其中医药试剂类产品8项,占全市24项同类产品的33%,初步显示出我区生物医药产业成果和实力。 服务业 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2003年1至11月,全区服务业企业5697家,税收总额11.31亿元,其中: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四个行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2103家,税收总额5.08亿元,分别占服务业总数的36.91%和44.92%。在现代服务业企业中,税收超过25万元的有375家,占现代服务业总户数的17.83%,实现税收4.89亿元,占现代服务业税收总额的96.3%。 旅游业 旅游业克服非典疫情影响,迅速实现恢复性增长。区域内125家旅游企业全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49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其中海外旅游者72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5%。实现旅游总收入27.5亿元,比上年下降3.2%。至年末,全区有旅游宾馆51家,客房总数达9294间。旅游节庆活动丰富多彩。成功举办迎新春龙华撞钟、龙华庙会、桂花节唐韵中秋游园晚会等节庆活动。全年节庆活动为本区带来70万人次游客。龙华旅游城人气渐旺,经营效益逐步提高,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4亿元,上缴税金0.1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7%和4.2%。 二、改革开放 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企业改革 区属国有企业改革目标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加快。年内基本实现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目标,有10户国有、集体企业完成不同形式的所有制改革,有偿转让企业存量资产1816万元。国有企业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超额完成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至年末,全区98户国有独资、控股企业国有资产总量30.1亿元。其中徐家汇商城等集团公司和区国资经营公司资产总量为27.88亿元。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额为6845万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104%。 国内合作 国内合作取得新的突破。全年引进内资企业1800家,注册资金32亿元,注册资金比上年增长14.86%,引进企业每家平均注册资金规模达178万元。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74家,注册资金总额为20亿元,占引资总额的62.5%。对科技型企业及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进行重点招商,取得成效,引进的科技型、现代服务型企业的户数和注册资金分别占总数的29%和31%。对西藏、云南、新疆、江西等地区实施对口项目19个,资金援助和物质援助金额400万元。 吸引外资 利用外资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全年引进外商投资企业104家,合同利用外资2.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和7%,为6年来最高水平。引进的外商投资企业中,服务业项目居多,有79个,合同外资1.07亿美元,分别占总数的76%和37%;引进的外商独资企业居多,有59家,占总数的5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