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全省各地、各部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发展作为执政兴省第一要务,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工作部署,深入实施“二次创业、富民强省”战略,积极应对加入WTO后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主要指标好于预期,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一、综 合 宏观经济增长加快,三次产业协调发展。2002年,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902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增幅比上年提升1个百分点。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有所增强。各季度末累计分别增长9.9%、9.7%、10.1%和10.3%,基本实现了均衡发展,改变了前几年经济增幅“前高后低”的惯性。三次产业发展协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447亿元、2189亿元和126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1%、10.7%和10.2%,三次产业比例为11.5:56.1:32.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万元大关,达10235元,比上年增长10.2%。 就业规模扩大。年末全省从业人员1642.1万人,比上年末增长3.1%。其中,城镇从业人员752.9万人,增长5.5%。年末在岗职工497.3万人,下降2.7%。据劳动部门统计,全年有38.2万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9%,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 “两个根本性转变”正在发生着质态变化。从与全国相比较和我省发展轨迹看,绿色、特色、旅游、外贸、市场拉力逐步增强,生态资源得到保护,更多地依靠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和环境改善,整合经济增长格局;投资方式多元化,能源消费总量下降,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配比关系趋于合理,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两只大手”配合默契,原有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而扎实的变化。 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投资拉动力不足;就业压力增大;消费物价走低。 二、农 业 2002年,我省以农民增收为重点,深入推进结构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恢复性增长,发展形势是近三、四年最好的。 种植业生产获得好收成,结构得到优化。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调减的情况下,全年我省粮豆薯总产量达2941.2万吨,比上年增长10.9%,分品种看,四大粮食作物“二增二减”,玉米增长30.6%、大豆增长12.1%,水稻下降9.4%、小麦下降4.7%。经济作物中,油料、亚麻、甜菜和水果产量增幅较大,分别增长45.5%、26.7%、32.6%和50.5%,烤烟产量下降13.7%。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调整到73:24:3,经济和饲料作物比重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优质农作物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在80.0%以上。 绿色食品产业继续壮大。年末全省绿色食品认证个数达470个,比上年增加189个,增长67.3%,绿色食品认证数量仍居全国第一位;绿色食品监控面积1452万亩,增长40.3%;绿色食品产业牵动农户92.2万户,增长15.4%。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实现利税11.6亿元,增长52.6%。 林业、渔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4.4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4.5%。水产品产量41.8万吨,增长4.0%。 畜牧业发展加快。全省认真实施“奶业振兴计划”,完成畜牧业总产值25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6%,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2.4%,提高了0.8个百分点。奶牛存栏93.3万头,增长19.9%;牛奶产量236万吨,增长24.9%。猪牛羊等肉类总产量190万吨,增长11.0%。 乡镇企业稳步发展。据省乡镇企业局统计,全年全省实现乡镇企业增加值377亿元,比上年增长13.1%;营业收入1534亿元,增长12.9%;实缴税金17.1亿元,增长10.3%;净利润65.4亿元,增长10.1%。 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年末全省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741.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2%。拥有农用拖拉机75.6万台,增长3.3%;农用运输车14.4万辆,增长5.1%。化肥施用量(折纯)129.7万吨,增长5.5%。农村用电量29.1亿千瓦小时,增长1.5%。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18.6万公顷,增长6.7%,节水灌溉面积121.8万公顷,增长3.4%。新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人口870.7万人,增长13.9%。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2年,全省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并举,优势产业得到进一步加强,工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935.4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即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280.6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增幅提高1.4个百分点,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国有及国有控股、股份制企业增长较快,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1144.1亿元,增长12.1%;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010.9亿元,增长12.0%;集体企业增加值29.2亿元,增长8.2%。轻、重工业协调发展,轻工业增加值177.3亿元,增长13.7%;重工业增加值1103.3亿元,增长11.9%。 地方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省规模以上地方工业企业在2001年实现整体扭亏的基础上,全年效益水平又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利税74.7亿元,增长27.9%,其中实现利润15亿元,增盈8.5亿元;亏损企业亏损额18.3亿元,减亏幅度25.9%。由于受大庆原油价格下降的影响,整体工业效益仍为负增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综合企业经济效益指数为200.9点,比上年减少13.3点,实现利税713.4亿元,下降5.2%,其中实现利润461.8亿元,下降6.8%,但从4月份开始降幅逐月趋缓,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仍居全国前列。 建筑业保持稳定发展。全年建筑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53.1亿元,比上年增长8.5%。在全部建筑业企业中,资质等级四级及以上的建筑企业实现利税15.5亿元,亏损企业亏损面为23.7%,下降了2.4个百分点。建筑市场进一步规范,全年通过投标承包工程7016个,占全部施工单位工程比重由上年的47.5%提高到54.8%。施工房屋面积3234.7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1960.4万平方米。资质等级四级及以上的建筑企业在省外完成产值32.5亿元,增长86.4%。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2年,全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争取国债资金,推动了投资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07.9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比上年增长11.5%。从经济类型看,城乡集体、个体投资快速增长。城乡集体投资49.6亿元,增长40.5%;城乡个体投资130亿元,增长29.6%。国有经济及其他经济类型完成投资928.3亿元,增长8.2%。从隶属关系看,地方项目投资明显快于中央项目。地方项目完成投资811亿元,增长19.3%,占全省投资比重由上年的68.4%升至73.2%;中央项目投资296.9亿元,下降5.4%。从投资管理渠道看,呈现“三升一降”,基本建设投资496.8亿元,增长3.1%;更新改造投资213.2亿元,增长5.6%;其他投资50.3亿元,增长2.4倍;房地产开发投资145.8亿元,下降0.8%。从大项目看,全年计划总投资1亿元以上的基本建设项目180个,完成投资306.2亿元,占基本建设投资比重为6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