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对外经济 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6984万美元,下降58.6%,其中出口6123万美元,下降61.68%;进口861万美元,下降3.4%。出口主要是美国、日本、韩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家。 利用外资实现重大突破,全市直接利用外资5002万美元,间接利用外资2500万美元。外商投资领域主要是农副产品深加工、生物化工、石油化工以及农业资源开发等。投资商来自美国、日本、韩国、西班牙、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截止到2007末,已向国外派出劳务人员达6780人,增加收入3亿元人民币。海外工程承包实现营业额12296万美元,对外工程承包涉及钻井、固井、修井、录井、试油等18个项目,涉及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苏丹、印尼、缅甸和伊拉克等六个国家。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发展加快。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为22.9亿元,同比增长35.3%。 客货运输较快增长。全年货物周转量为102262万吨公里,同比增长40.6%。其中,公路96810万吨公里,增长36.4%;水运5452万吨公里,增长206.9%;货运量2013万吨,同比增长37.9%。其中,公路1897万吨,增长31%;水运116万吨,增长9.5倍。旅客周转量145422万人公里,同比增长7.9%。其中,公路145155万人公里,增长34.2%;水运267万人公里,增长70.6%。客运量3094万人,比上年增长25.3%。其中,公路3060万人,增长29.9%;水运34万人,增长120.6 %。 公路建设发展加快。截至2007年末,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1296公里,增加211公里。其中,县级公路1214公里;乡级公路2884公里;村级公路5966公里。等级公路达到6004公里,增加887公里;晴雨通车里程6003公里,晴雨通车率为55.3%。 邮政通信业迅速发展。全市邮政业务收入0.79亿元,同比增长23.9%。发送函件134万件,特快专递14万件;全市电信业务总收入9.74亿元,同比增长26.5%;固定电话用户44万户,增加4.1万户,增长10.2%;移动电话用户171万户,增加23.2万户,增长15.7%。国际互联网用户5.03万户,增加0.62万户。 旅游业快速发展。2007年旅游总收入实现10.65亿元,同比增长66.9%,全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14.26万人次,同比增长20.7%,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1万人次,同比增长40.8%,接待国内旅游者113.26万人次,同比增长20.6%。 八、金融保险业 金融运行总体平稳。200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74.8亿元,比年初增加29.4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企事业机关团体存款余额53.4亿元,增长26.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6.8亿元,比年初增加17.7亿元,同比增长11.1%,占存款余额的64.4%。年末贷款余额207.4亿元,比年初增加21.1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短期贷款161亿元,增长12.5% ;中长期贷款43.6亿元,增长7.1%。 全年保费收入3.99亿元 。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3亿元,增长142.9%;人身险保费收入2.3亿元,下降25.8%;全年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支出0.5亿元,下降37.5%;其中财产险赔款0.35亿元,寿险业务赔款给付0.17亿元。 九、科学技术与教育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近几年,我们围绕全市发展战略,加大了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力度。目前,全市实施的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60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9项,省级项目26项,共获得资金支持1500多万元。专利拥有量已突破1000件。有4人获得了吉林省专利发明人称号,已建立省级专利试点企业两户,市级专利试点企业六户,农业机械示范基地两个。科技企业达到91户,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5%,累计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206项。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已有154所中学办学水平基本达到标准,占中心校以上学校总数的52.2%。幼儿园在园幼儿2.27万人;小学在校生17.3万人;普通中学在校生15.7万人,其中,高中在校生5.59万人;初中在校生10.2万人。截止到2007年全市共改造危房281575平方米,改造后新建面积328123平方米,总投资22968万元。全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17所。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水平迅速提高。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4个,藏书36.2万册,博物馆2个。全市有各类文物遗址707处。基层文化蓬勃发展。全市有农民秧歌队300多个,农民演出队80多个,电影放映队90多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88个。 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发展。全市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6.94%,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8.5%。扩大节目覆盖,积极发展用户,拓展增值业务。市本级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顺利完成,可向用户传送65套电视节目。全市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1403个自然村实现了有线电视“村村通”。 医疗卫生水平普遍提高。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床位5104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84张;卫生技术人员8534人,医生3873人,每千人拥有医生1.7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全面起步。全市共确定新农村合作定点医疗机构128家,定点村卫生所969个。新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四县一区188.8万农业人口,参合农民达到150.1万人,参合率达79.5%。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2%,农村改水普及率达到97.85%。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以全民健身为重点,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全市已连续四年开展了全民健身“宣传周”和“活动月”活动。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群众性晨晚练活动十分活跃,晨晚练站点已达到100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近120万人。截止到2007年,省市共配建8个健身广场、7条健身路径、7个体育特色乡镇、4个社区、新农村建设4个乡镇11个村,共配建体育器材599件套,价值332万元。2007年4月26日,我市荣幸地被选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城市。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7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81.3万人,其中,市区人口为47.1万人。出生率为7.8%。;死亡率为4.07%。;自然增长率为3.73%。。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2973元,增长28.9%。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61元,同比增长23.7%;人均消费性支出8978元,同比增长16.3%。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723元,下降0.6%。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8.3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3.58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4.7万人,同比增长7.39%。其中参保职工为18.4万人,增长5.75%;离退休人员为6.3万人,增长10.5%。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1.5万人,同比增长61.9%。其中城镇职工参保人数为26.2万人,离退休人员为3.2万人,城镇居民为25.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5万人,同比增长4.3%。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2万人,同比增长24.6%。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4万人,同比增长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