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岛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3 葫芦岛市统计局

200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抢抓机遇,加速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为二十一世纪新一轮经济腾飞构筑了坚实的平台。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实现160.3亿元(现价,下同),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增长5.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2亿元,增长4.1%,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15.1%;第二产业增加值73.1亿元,增长3.3%,比重为45.6%;第三产业增加值63.0亿元,增长9.7%,比重为39.3%。

消费品市场趋于活跃,市场物价平稳回升。市场物价逐步扭转了近几年来的持续低迷走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5%,上升0.5%,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99.8%,下降0.2%。

劳动就业工作有所加强。年末全市城镇在岗职工26.1万人,比上年减少0.7万人,城镇失业登记率为5%左右。再就业工程取得较大进展,有38870名下岗职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再就业,再就业率达到53.4%。年底全市工商注册的个体私营经济达到8.5万户,为下岗分流人员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

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改革与脱困目标基本实现。大多数国有企业扭亏为盈,特困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明显好转。14户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有2户亏损,亏损面占14.3%,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3.5亿元,比上年增加利润8.4亿元,远远好于上级规定目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民经济回升基础不稳,结构调整步伐较慢;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国企改革与发展仍面临较大困难,部分企业改制后效益尚未显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不快,对外开放水平较低;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相对偏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亟待提升;企业减员下岗职工增加,社会就业、再就业压力较大。

二、农业

农业再次遭受特大旱灾。受旱灾影响,全市粮豆总产量在上年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继续下滑,全年完成36万吨,比上年下降9.8%,是历史最高水平1998年粮食产量的3成。由于各级政府采取了增加农业投入、调整农业结构、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百村千户高效农业示范工程及农作物新品种开发、农田补钾等)抗灾自救等措施,增强了农业行业内部互补性,主要经济作物、畜牧和渔业继续保持发展势头。棉花、花生产量分别为510吨和23211吨,分别比上年增长31.1%和2倍;水果总产量52.9万吨,比上年增长15.0%;蔬菜总产量93.9万吨,比上年增长29.3%;肉蛋奶总产量31万吨,比上年增长9.5%;水产品总产量25.5万吨,比上年增长12.8%。大灾之年,农业总产值仍实现48.1亿元,比上年增长9.8%。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按照“稳粮、兴水、抓菜、发展林木”的总体方针,面向产业化、科学化、现代化,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种植业与林、牧、渔业的比重调整为47:2:30:21,农业结构更加趋于科学合理。同时,针对市场需求,依据“入世”需要,积极发展“合同农业”和“订单农业”。市场一年四季均有新鲜果品和蔬菜满足供应,居民的“菜蓝子”更加丰富。

造林绿化稳步发展。全年完成人工造林和飞播造林面积各2.5万公顷,完成中幼龄林抚育面积800公顷。林业资源管理、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新封山育林面积1.3万公顷,封山育林总面积达到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4.9%。

农田水利蓬勃发展。大灾之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使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所加强。全年重点实施了以“3655”节水灌溉工程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发展水浇地1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万亩。

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实行扶贫、减负、开发三项并举,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大对偏远山区的扶贫开发攻坚力度,使贫困地区落后面貌有较大改观。全市27个贫困乡镇实施了50个扶贫开发项目,3万个贫困户户均增收150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国有大中型企业以改革促发展,三年解困目标基本实现。全市已有5户国有大型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分一开”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15户国有大中型企业有8户完成改制任务,改制面为53%;县(市)区属企业中,已有409户企业完成了改制任务,改制面为87.2%。全市工业企业包括国有及大中型企业年中效益扭亏为盈,不同行业、规模、隶属、经济成份工业利润持续增加。

工业生产与销售同步增长,产销衔接较好。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06.1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完成增加值64.5亿元,比上年增长3.3%。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06.3亿元,比上年增长34.1%,产销率达97.5%。在国内需求稳定回升的情况下,国外需求增长较快,工业出口交货值实现20.5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企业实现增加值32.5亿元,其中,国有经济好于集体经济,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

产品结构有所调整,骨干企业的主导产品增长较快。全市有53.7%的主要产品产量呈现增长态势。主要产品产量原油加工、锌、烧碱(100%)、化肥(折纯)、合成氨、水泥、钢材分别完成491.5万吨、33.3万吨、17.1万吨、27.0万吨、33.6万吨、184万吨、9.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9.9%、11.8%、、4.5%、1.8%、2.3%、15.8%和13.7%。此外,各种石油制品产量也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年度中旬,全市工业经济效益一举扭转了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长期亏损局面,同时亏损企业亏损额比上年同期下降了80.3%,工业景气指数一路攀升,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72.1%。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利税总额实现15.4亿元,比上年增长近2.3倍;其中,实现利润3.2亿元,比上年净增利润8.5亿元。工业经济运行的宏观环境改善,企业自身经过改革创新能力大大增强,企业效益呈逐步好转趋势。

工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取得较快进展,一些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后使生产能力有较大提高。截止2000年末,锦化化工(集团)公司已形成了13万吨环氧丙烷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一位,烧碱30万吨,居全国第二位,聚氯乙烯13万吨,居全国第五位;葫芦岛锌厂有色金属生产能力达到43万吨,锌生产能力33万吨,居亚洲第一位;渤海造船厂形成了17万吨造船能力。所有这些,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并为我市工业经济的长期发展增添了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