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岛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积极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理论,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在世纪初年实现了“十五”计划的高起点开局,为新一轮经济发展和加入世界经贸组织后参与一体化经济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实现184.0亿元(现价,下同),按可比价格(下同)比上年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7亿元,增长10.0%,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16.6%;第二产业增加值83.5亿元,增长14.0%,比重为45.4%;第三产业增加值69.8亿元,增长10.5%,比重为38.0%。消费品市场趋于活跃,市场物价稳中有降。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8.3%,下降1.7%。劳动就业工作有所加强。年末全市城镇在岗职工24.3万人,比上年减少1.8万人,城镇失业登记率为4.6%左右。再就业工程取得较大进展,35900名就业人员中有14257名下岗职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再就业。全市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全市已有10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另有3户企业进入破产程序。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机构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迈出新步伐。市级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工作基本完成,精简机构和行政编制分别为21.6%和23.0%;全市955项审批事项保留629项,减少幅度34.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不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低;经济结构不尽合理,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较小;经济运行质量不高,部分企业长期效益低下;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相对偏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亟待提升;下岗职工增加,就业、再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 二、农业 农业持续发展,粮食生产恢复较快。年中各级政府采取了增加农业投入、调整农业结构、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百村千户高效农业示范工程及农作物新品种开发等)抗灾自救等措施,增强了农业行业内部互补性,在连续第三年遭受旱灾的情况下,全市粮豆总产量达92.5万吨,比上年增长155.5%,基本恢复到了正常年景水平。主要经济作物、畜牧和渔业继续保持发展势头。棉花、花生产量分别为1878吨和50381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7倍和1.2倍;水果总产量66.5万吨,比上年增长25.7%;蔬菜总产量151.5万吨,比上年增长61.3%;肉蛋奶总产量33.8万吨,比上年增长8.8%;水产品总产量27.9万吨,比上年增长9.4%。全市农业总产值实现58.0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按照“稳粮、兴水、抓菜、发展林木”的总体方针,面向产业化、科学化、现代化,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农业种植业结构进行了“四增、三减、一优化”:小麦、薯类、棉花和花生种植面积增加,玉米、水稻和大豆种植面积减少,农作物品种构成得到优化。共计有28.9万亩低效粮豆作物田改种为高效作物,增加棚室蔬菜面积7万亩,农业结构更加趋于科学合理。同时,针对市场需求,依据“入世”需要,积极发展规模农业和订单农业。以地方产业为优势,龙头企业发展到23个,产业化基地26万亩,其中工厂化养殖面积2.8万平方米,带动农户6万个;全年农业合同金额达4.7亿元。集贸市场一年四季均有新鲜果品和蔬菜满足供应,居民的“菜蓝子”更加丰富。造林绿化稳步发展。全年开展了大规模群众义务植树活动,完成人工造林面积共44.7万亩、7682万株,完成中幼龄林抚育面积1.2万亩,重点完成了高速公路两侧绿化带建设。林业资源管理、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新封山育林面积65万亩,封山育林总面积达到1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4.9%。农田水利蓬勃发展。全年完成“库塘井窖”等水源工程968项,增加调蓄能力2.5万立方米;完成了“3655”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3万亩;在年初为缓解春旱进行了5次有效的人工降雨,并及时扑灭了逐渐漫延的蝗灾。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手段的普遍应用,使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所加强。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积极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实行扶贫、减负、开发三项并举,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大对偏远山区的扶贫开发攻坚力度,使贫困地区落后面貌有较大改观。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工作基本完成,切实履行“一定三年不变”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有97%的行政村实行财务公开。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产销两旺,增势居省前列。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57.6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244.7亿元,比上年增长21.3%;产销衔接较好,产品销售率达98.3%。产值与销售产值增幅与产销率一直高居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我市国家级专利技术园区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成为全国3个国家级专利技术园区之一。目前已与国内外35家高科技企业签订了进区创办高新产业协议,有22个拥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进入创业中心正常运转。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0.1亿元,比上年增长28.1%。产品结构有所调整,骨干企业的主导产品增长较快。主要产品产量原煤、原油加工、发电量、烧碱(100%)、水泥、钢材分别完成359.7万吨、519.4万吨、68.3亿千瓦小时、20.8万吨、186.5万吨、14.8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8.4%、5.1%、、9.5倍、22.1%、7.3%和26.6%;锌、化肥产量有所减少。工业经济效益有所下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5%;其中实现利润0.7亿元,比上年下降76.8%;企业资产负债率达64.8%,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工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取得较快进展,一些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或开工建设,使生产能力有较大提高。杨家杖子10万吨电解锌一期工程、渤船重工技术保障工程竣工投产;南票矿务局20万千瓦坑口电厂、锦西炼化总厂热电广二期工程开工建设;中石化锦西分公司100万吨柴油加氢改质和60万吨连续重整进展顺利。建筑业全年实现总产值22.6亿元,施工个数为746个,房屋竣工面积137.8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下降。受国家调整生产力布局因素影响,全年列入国家重点项目有所减少,尽管年中及时启动了住房消费市场,增加地方及民间投资,但因份额比重较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下降幅度仍然较大。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1.6亿元,比上年下降30.7%。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8.0亿元,比上年下降56.4%;更新改造投资13.4亿元,比上年下降12.8%;房地产投资12.9亿元,比上年增长41.9%。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除上述工业重点项目外,渤海水泥集团135万吨窖外分解、葫芦岛锌厂密闭鼓风炉炼锌项目已获得国家经贸委正式立项;锦化集团与兵器总公司合资建设10万吨TDI项目已通过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评估并上报国家计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