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岛市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3 葫芦岛市统计局

1999年,我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五大精神和十五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进一步扩大开放,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较好地解决了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和矛盾,尤其是在农业遭受历史上罕见旱灾,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改革处于攻坚阶段的情况下,国民经济仍然保持了快速的发展。全年市场运行平稳,主要商品供给充裕,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各项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实现159亿元(现价,下同),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亿元,下降0.6%,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16.4%;第二产业增加值76亿元,增长10.4%,比重47.6%;第三产业增加值57亿元,增长11.1%,比重为36%。

市场物价低位运行。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98.0%,下降2.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99.3%,下降0.7%。劳动就业工作有所加强。年末全市城镇在岗职工26.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5万人;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592户,私营企业217户,总户数分别比上年增长0.7%和15.5%。实施再就业工程取得较大进展,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291个,有2.6万多名下岗职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再就业。

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以“抓大放小”、“三分一开”为重点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与脱困工作,在制度创新、资本运营、主辅分离、下岗分流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中小企业产权改制面达90%以上。

进一步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军民携手共建文明城市,我市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民经济整体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部分国有企业包括一些大中型企业仍然低效运行;下岗职工增多,就业压力较大。

二、农业

农业遭受特大旱灾,种植业减产严重。年初以来,各级政府采取了增加农业投入、调整种植业结构、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农作物新品种开发、种子包衣等“3461”工程)抢墒早播等有效措施,但是,由于旱灾严重,造成农作物大面积绝收或减产,果树果实普遍较小。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0.5万公顷,成灾面积20.2万公顷,造成11.8万公顷农作物绝收,3430万株果树受灾。粮豆总产量为历史上少见的四成年,仅有39.9万吨,是历史最高水平1998年粮食产量的37%;农业总产值实现37.3亿元,比上年下降9.8%。主要经济作物棉花、花生等产量分别为389吨和7402吨,分别比上年下降80.7%和71.7

%。旱灾给我市县乡经济及农民生活带来很大影响。针对灾情,市委、市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对受灾地区给予了大力帮扶,减免农业税1302万元,使近42万农户受益。灾区已普遍开展了生产自救工作。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按照“稳粮、兴水、抓菜、发展林木”的总体方针,面向产业化、科学化、现代化,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对种植业进行了“三增三减”优化调整,即旱作、高稞、粗粮作物面积有所减少,水浇地、矮稞、稻麦面积相应增加,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由上年的24:76变为28:72。农业各部门之间互补性进一步增强。水果总产量46万吨,比上年下降38.2%;蔬菜总产量116万吨,比上年增长9.5%。畜牧、渔业继续保持发展势头。肉蛋奶总产量28.3万吨,比上年增长10.0%;水产品总产量22.6万吨,比上年增长9.7%。居民的“菜蓝子”更加丰富。

造林绿化稳步发展,全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2.3万公顷。林业资源管理、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完成中幼龄林抚育面积80公顷。

农田水利蓬勃发展。大灾之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全年投入农建资金3.1亿元,新建各类工程1169项,累计完成土石方量1.1亿立方米。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3万公顷,新增、改善有效灌溉面积2.2万公顷,新修、加固堤防471.0公里,疏通河道540.8公里。在全省西片农建联检中,我市被评为第一名。

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全市已基本完成了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工作,贫困地区落后面貌有较大改观。

三、工业和建筑业

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已有11户大中型企业先后进行了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其中6户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18户国有大中型企业以不同形式分离辅助单位128个,分离资产14.6亿元,分离人员2.3万人,其中,列入省重点的锦西炼油化工总厂、锦西化工集团等4户大型企业主辅分离工作已经全部完成;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改制面已达90%以上。绝大多数改制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工业生产在改革调整中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46.2亿元,比上年增长7.8%。完成增加值68.7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企业完成增加值33.2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27.0亿元,增长7.2%;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3.5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全年重工业完成增加值31.2亿元,比上年增长9.1%;轻工业完成增加值2.0亿元,比上年增长19.9%。

产品结构有所调整,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旺的产品增长较快。主要产品产量原油加工、锌、烧碱(100%)、化肥(折纯)、水泥分别完成444.9万吨、29.8万吨、16.8万吨、26.6万吨、156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9.7%、2.4%、21.8%、20.2%、7.8%。此外,各种石油制品、发电量、布等产品产量也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产销衔接较好,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销率98.5%,比上年增长2.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三位。在国内需求稳定回升的情况下,国外需求增长

较快,工业出口交货值实现23.5亿元,比上年增长38.4%。

工业经济效益逐步走出低谷,剔除锦西炼油化工总厂因原油涨价特殊因素影响(利润-5.5亿元、利税-0.7亿元),全市工业经济效益呈现回升态势。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不含炼油厂,下同)利税总额实现5.2亿元,比上年增长1.3倍;其中,实现利润550万元,比上年净增利润1.9亿元。工业经济运行的宏观环境改善,企业自身经过改革创新能力大大增强,企业效益呈逐步好转趋势。

工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取得较快进展,生产能力有较大提高。全年列入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项目27项,列入省级产学研项目7项,省级重点攻关项目2项。锦化化工集团8万吨/年聚氯乙烯和8万吨/年离子膜烧碱、北方膜公司膜生产线、锦华机械厂6000吨/年对氨基苯酚前期1000吨工程、锦山机械厂稀土分离工程等较大项目均已取得较大进展,部分项目投产后,产生了新的生产能力,促进了我市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