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3 朝阳市统计局

朝阳市统计局

2003年4月8日

一、综述

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学习十六大精神,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深化改革,团结一致,顽强拼搏,努力克服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据初步测算,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2.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79亿元,同比增长17.7%;第二产业增加值32.56亿元,增长12.6%,其中工业增加值27.8亿元,增长14.4%;第三产业增加值40亿元,增长6.1%。

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全年有81户国有工业企业和23户非工业企业完成产权制度改革,改革面分别达到86.2%和69.7%,71户企业改制后已启动生产。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出台实施。市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市级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行。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开始实施,发展势头良好。财税改革不断深化。调整理顺了市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行政区划。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深入开展。医疗机构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地开发整理、矿产资源市场化以及化石资源保护取得较大成绩。政策性粮食企业撤户并点工作得到推进。市直广电系统资源整合全面完成。

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保试点工作深入开展,有6.4万名国企下岗职工实现了由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对7.8万名离退休人员实施了社会化管理;医保扩面工作扎实推进;14.4万城镇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双十富民工程”已启动实施。利用寒窗基金和助学基金帮助2.3万名特困学生走入校园。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小,人均占有量低;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工业经济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运行质量不高,改制后企业经济效益有待发挥;经济发展的外向拉动局面还没有形成,外贸出口总量少、层次低、进展慢的格局没有改变;个体私营经济规模小、起点低、竞争力不强;下岗失业人员增加,社会就业压力加大。

二、农业

农业生产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线,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避灾农业,稳步推进“三个大市”建设步伐,农业摆脱了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5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

粮食生产获得较好收成。春播开始,我市积极抓住春雨及时的有利时机,一次保全苗,尽管后来局部地区遭受了伏旱、秋吊和风雹灾害,但总体气候条件好于前三年,种植业生产获得较好收成。全市粮食、油料、蔬菜、水果产量分别比上年有较大程度增长。全市粮食总产量104.7万吨,比上年增长12.2%;蔬菜产量110.9万吨,增长19.4%;其中蔬菜大棚达到15.6万个,大棚蔬菜面积达到16.9万亩,仅棚菜产量就达54.7万吨,比上年增长21.7%;水果产量7.5万吨,增长66.2%。

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农民适应市场变化,在作物品种布局上倾向于选择经济效益较高、市场销路好的作物品种,种植结构向有利于农民增收方向调整。全市农作物结构布局总体上呈现粮食作物稳中有降,油料、棉花、麻类、糖料作物面积锐减,烟叶、药材、蔬菜、花卉、食用菌等其他作物大幅度飙升的格局。粮食作物中玉米、高梁面积上升,其他谷物下降。据统计,2002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38.9万公顷,同比下降1%;其中粮食作物31万公顷,下降2.3%,油料、棉花、麻类、糖料分别播种3.1万公顷、1171公顷、21公顷和2701公顷,分别下降11.5%、66%、16%和39.6%。烟叶、药材、蔬菜、其他作物面积分别为3100公顷、117公顷、3.3万公顷和8098公顷,分别增长9.7%、23.2%、34.5%和45.6%。

林业生产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封山禁牧全面启动,造林任务超额完成。植树造林力度之大、投入之多、退耕还林面积之广均为历史空前。在春季雨水较多情况下,造林数量、质量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据林业部门统计,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27.2万亩,其中用材林1.6万亩,防护林21.3万亩,经济林2.5万亩,薪炭林1.8万亩。实现退耕还林18.8万亩。大力推进国、省、县级公路绿色通道建设,全市二十余条国、省、县级干道实现了造林绿化。

畜牧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全市充分发挥自身区域优势,进一步加大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的调整,加快畜牧业种群改良步伐,在稳定大牲畜和生猪饲养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羊业和扩大“三禽”饲养规模,畜牧业生产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好势头,规模不断壮大。除生猪生产比较平稳外,大牲畜、牛、羊、禽发展势头迅猛。肉、蛋、奶、羊毛产量全面提升,畜牧业生产以其稳定的经济效益而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口径工业总产值完成117.4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规模以上(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下同)工业总产值完成88.1亿元,增长18.8%。在全部工业中,重工业产值96.7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2.4%,增长18.0%;轻工业产值20.7亿元,增长12.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中央属工业产值增长52.2%,省属工业产值增长11.5%,市属工业产值增长3.6%,县区工业产值增长21.2%。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实现27.8亿元,增长14.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2.9亿元,增长15.6%。

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87.1亿元,增长20.9%,产销率98.9%,比上年增长2.1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销售产值75.4亿元,增长21.1%,产销率增长2.0个百分点;轻工业销售产值11.7亿元,增长19.7%,产销率增长2.4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产销率96.9%,下降0.69个百分点;集体企业产销率99.1%,增长0.6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产销率100.3%,增长3.0个百分点;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产销率89.8%,增长0.7个百分点。在总计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产销率99.8%,增长2.3个百分点。

工业企业运行质量有所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80.3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实现利税5.1亿元,比上年增加1.5亿元。但年末资产负债率73.2%,比同期增长2.4个百分点;两项资金占用26.3亿元,同比增长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