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3 朝阳市统计局

朝阳市统计局

2008年3月28日

一、综 述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抓实干,奋发图强,经济和社会建设又取得了长足发展。统计调查结果表明:2007年是朝阳经济发展速度最快,质量和效益最好的一年;是招商引资全面推进,对外影响不断扩大的一年;是人民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和谐朝阳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

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33.1亿元,比上年增长21%,增幅列全省第一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85.2亿元,增长14.9%;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45.7亿元,增长27.8%;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02.2亿元,增长16.9%。全市人均生产总值9794元(折合1341美元),比上年增长21%。

财税收入再创历史新高。 2007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国地税收入分别实现21.8亿元和46.4亿元,比上年增长46.4%和40.4%,增幅均列全省第一位。企业联合重组改造迈出新步伐,朝重、长征轮胎等企业改制启动生产后显现生机,一大批企业在体制机制创新中迅速成长壮大。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动物卫生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快,在全省率先创建农事企业小额贷款联保机构。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项目集中办理率达到91%。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部门综合预算改革扎实进行,公务员制度、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优化升级不够快,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城乡群众收入水平还不高,社会建设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社会管理水平还不能与变化的形势相适应。

二、农 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初步预计,200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现价,下同)166.4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农业三大主导产业产值112.4亿元,增长33.4%,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7.5%。

粮食生产获得丰收。 农业生产投入不断加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加之大部分地区雨水基本适和,全市粮食生产喜获丰收,总产量达到18.56亿公斤,比上年增产31.9%,为建国以来第二个高产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07万亩,其中粮食作物505.1万亩,比上年增加3.3万亩,增长0.7%。随着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作物内部结构也有较大变化,粮食作物比重下降,粮食与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由上年的84:16调整为79.8:20.2;全市棉花总产量1264吨,增长13.5%;油料产量1.6万吨,增长14.3%;水果产量25.9万吨,增长15.1%;蔬菜大棚面积32.3万亩,增长14.9%;全市蔬菜总产量274.8万吨,增长16.8%,其中棚菜产量173.5万吨,增长22.4%。全市蔬菜产值43.3亿元,比去年增长38.8%,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已达到26 %。

林业和绿化取得可喜成果。 全市共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23.4万亩,其中完成人工造林作业面积42万亩,尤其是京四高速公路朝阳段两侧各100米宽的绿化工程,规模之大、战线之长、标准之高、成果之好都是我市造林史上前所未有的,也是全省最大的单体防护林工程。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158.1万亩,完成零星(四旁)植树3020万株。更新造林9915亩,低产低效林改造3495亩。

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畜牧业大市建设方兴未艾。 畜牧业规模饲养水平、龙头企业和畜牧小区建设又上新台阶。全市畜牧业产值实现70.4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已达42.3%。猪、牛、羊、禽存栏和出栏均实现稳步增长,饲养量分别达到535.1万头、93.6万头、517.8万只和14407万只,比上年分别增长24.8%、26.3%、22.7%和36.3%。全市肉类总产量50.8万吨,比上年增长21.8%。

农田基本建设、水土保持和饮水解困工程建设成绩斐然。 全年农建工程共完成土石方10751万立方米,使用人工 3399万个,投入资金8.38亿元,完成灌溉工程2382项。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51.94万亩,我市在全省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中再创佳绩,连续第19次捧杯。在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被誉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的农村基本饮水解困工程建设成果显著。全年共完成饮水工程 510 处,解决了 16万人口的饮水问题。

三、工 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 全年规模以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下同)工业总产值完成407.4亿元,增长50.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16.9亿元,增长32.5%。其中,重工业增加值实现105.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0.5%,增长32.5%;轻工业增加值实现11.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5%,增长31.2%。主要特点是:

县域工业增势强劲,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占全市的比重提高。 各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年内完成总产值257.4亿元,增长82.5%,比全市平均增长幅度(50.9%)高31.6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52.2%提高到63.2%。

民营工业经济高速增长。 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总产值完成241.4亿元,增长76.9%;高于全市平均增幅26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50.5%提高到59.2%;民营企业户数已由上年同期的417户增加到451户。

工业企业运行质量显著提高。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83.2亿元,比上年增长48.1%;实现利税43.21亿元,增加16.6亿元;企业亏损面下降到20.4%,比上年降低8.4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1.5%,比上年降低0.8个百分点。

产销衔接不够理想。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391.3亿元,比上年增长50.4%,低于总产值增长幅度0.5个百分点,产销率为96.0%,比上年低0.3个百分点。

四、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业

建筑业发展势头良好,生产、效益同步增长。全年建筑业增加值完成1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5%。2007年,116户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共签订工程合同额65.3亿元,比上年增长53%;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8.7亿元,增长36.3%;实际施工的房屋建筑面积631.6万平方米,增长68.0%,其中新开工面积517.6万平方米,增长87.0%;房屋竣工面积296.2万平方米,增长14.3%。全员劳动生产率9.8万元/人,增长11.3%。上缴税金1.7亿元,增长37.4%;实现利润0.7亿元,增长1.07倍。

房地产开发业快速发展。 全年开工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由上年的50户,增加到58户,房地产开发投资29.2亿元,比上年增长27.2%,其中,商品住宅投资21.4亿元,增长34.6%。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290.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9.1%;竣工面积82.9万平方米,增长37.7%;销售面积134万平方米,增长28.6%;销售额22.6亿元,增长38.7%。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积50万平方米,增长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