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3 阜新市统计局

阜新市统计局

2006年6月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围绕推动经济转型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主线,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突破常规,不断新我”,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质量效益的提高,努力克服“2·14”矿难的影响,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圆满地完成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经济转型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但同时制约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仍未从根本解决,存在着农民增收渠道窄,区域经济发展有差距,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等困难和问题。

一、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初步核实,全市生产总值(GDP)14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5亿元,增长17.6%;第二产业增加值48.9亿元,增长7.0%;第三产业增加值58.2亿元,增长16.7%。一、二、三产业构成比例为24.9:34.3:40.8。人均生产总值为7398元。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5.5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农业增加值20.73亿元,增长12.3%;林业增加值1.77亿元,增长29.9%;牧业增加值12.61亿元,增长27.0%;渔业增加值0.16亿元,下降5.6%,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24亿元,下降11.8%。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各种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及市场价格导向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种粮食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明显上升。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0.3万公顷(455.2万亩),增长10.2%;油料播种面积4.6万公顷(68.7万亩),下降13.4%;蔬菜播种面积1.5万公顷(22.3万亩),下降40.7%。全年粮食产量187.0万吨,比上年增产29.0万吨,增长18.3%,创历史新高。其中水稻产量3.7万吨,增长15.4%;玉米产量143.4万吨,增长14.9%;高粱产量21.5万吨,增长65.1%;大豆产量5.2万吨,下降7.8%。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9.5万吨,下降6.8%?鸦烟叶产量0.5万吨,增长97.0%;蔬菜产量56.9万吨,下降38.9%;水果产量3.1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林业生产有一定发展。当年完成造林作业面积5.12万公顷(76.8万亩),比上年增长1.1%。有林地总面积达到22.47万公顷(337万亩),森林覆盖率21.7%。

畜牧业生产较快增长。在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牵动下全市畜牧业生产发展较快。全年肉类总产量28.5万吨,比上年增长23.5%,其中,猪肉产量18.6万吨,增长30.4%;牛肉产量1.9万吨,增长5.6%;羊肉产量1.1万吨,下降10.1%;禽肉产量6.0万吨,增长15.9%。牛奶产量9.2万吨,增长83.3%;禽蛋产量8.7万吨,增长24.0%;羊毛产量2138吨,下降10.4%。全年猪饲养量341.5万头,增长21.4%;羊饲养量139.3万只,下降6.5%;禽饲养量3707.49万只,增长22.8%。

渔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淡水鱼产量4053吨,增长0.9%。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提高。全年良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80%;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6667公顷,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5.3%。农业化肥施用量22.2万吨,增长7.5%;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1743吨,下降2.3%。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45.6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22.4%;完成机耕面积28.4万公顷(426.05万亩),增长1.4%;机播面积25.1万公顷(376.52万亩);机收面积5.78万公顷(86.64万亩),增长10.1%;每公顷耕地农业机械动力4.4千瓦,增长18.9%;农用大中小型拖拉机拥有量3.46万台,增长39.3%;农用排灌动力机械拥有量22.58万台,增长1.9%。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得到了加强。全年农田水利建设使用人工1076.26万工日,完成土石方3358.01万立方米,新增水土保持面积1.68万公顷(25.23万亩),耕地有效灌溉面积7.88万公顷(118.13万亩),其中机电井实际灌溉面积5.97万公顷(89.55万亩)。

三、工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口径完成工业增加值39.7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全部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200家,完成增加值28.9亿元,比上年增长0.6%。工业出口交货值3.27亿元,比上年增长42.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2.9%。

工业产销衔接水平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6.38%,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95.24%,提高3.6个百分点;重工业96.95%,提高3个百分点。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销率为98.15%,比上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集体企业产销率为94.28%,提高了5.9个百分点;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产销率为97.26%,提高5.5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94.07%,提高4.3个百分点;股份合作制企业99.35%,提高2.2个百分点;其它经济类型企业94.62%,提高3.9个百分点。

企业经济效益好转。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5.13亿元,比上年增长26.0%;实现利税4.913亿元,增长119.6%。亏损企业亏损总额2.78亿元,下降42.9%。

四、建筑业和房地产

建筑业生产持续发展,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年122户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共签订工程合同额32.4亿元,比上年增长7.6%。实际施工房屋建筑面积为252.8万平方米,比上年提高9.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为137.5万平方米,下降6.0%。全员劳动生产率为76113元/人,比上年提高了1321元/人。上缴税金10412.7万元,比上年增长9.2%;实现利润4299.9万元,增长106.9%。

房地产开发业平稳发展。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9.82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商品住宅投资7.55亿元,增长18.1%。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162.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5.0%;竣工面积83.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1%。商品房屋销售面积63.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2%,其中销售给个人63.7万平方米,增长18.2%。商品房销售额为10.8亿元,比上年增长50.5%。年末全市商品房屋空置面积86.6万平方米,比上年末下降3.9%。

五、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2亿元,比上年增长25.5%。按城乡分,城镇完成投资58.1亿元,增长20.2%;农村完成投资15.1亿元,增长51.1%。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完成投资7.6亿元,比上年下降16.6%;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0.3亿元,增长50.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5.3亿元,增长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