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2 丹东市统计局

十一、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091所,拥有教职工26865人,其中专业教师21387人。共招学生98914人,在校学生365739人,毕业生101380人。其中,普通高等教育招生6625人,在校生21060人,毕业生5967人。普通中专招生3271人,在校生9309人,毕业生3014人。职业高中招生3647万人,在校生11798人,毕业生3230人。普通高中招生13819人,在校生45669人,毕业生16131人。普通初中在校生81325人。普通小学在校生143058人。幼儿园在园幼儿41616人。学前三年儿童入学率82%,学龄儿童入学率99.98%,普通初中入学率100%,高中阶段入学率83.94%。

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全年受理发明专利申请119项,受权发明专利24项,分别比上年增长13.3%和14.2%。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134项。全市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3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53家,市级64家,本年新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8家。到年末全市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产品502项,本年新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产品107项。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20.65亿元,比上年增长52.6%,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29.08亿元,增长57.7%。

十二、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有文艺表演团体5个,全年演出201场。文化馆8个,文化站88个,全年举办各种展览298次,组织各项群众文化活动1022次。公共图书馆8个,藏书121万册,接待读者75万人次。全市拥有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4座,广播电台自办节目6套,广播人口覆盖率98.4%。全市有电视转播发射台22座,电视台自办节目7套,全市有线电视用户29.75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98.37%。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完善。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人数共有121.06万人,参合率达到90%。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巩固。全市有43个乡镇完成了防保型卫生院建设和上划到县管任务。有80%以上的村卫生室达到甲级卫生室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规范化。全市成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8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所,卫生服务站14所。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利用国债开展的9个建设项目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项目4个,传染病院(区)4个,市紧急救援中心1个。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351个,其中,医院44个,卫生院76个,妇幼保健院5个,专科疾病防治院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7个。疾病救治和预防控制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各类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下降。

体育事业取得较大成绩。2007年,我市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为主线,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全年共组织开展各种项目的全民健身活动4000余项次,其中较大型活动近40项次。全年我市参加省以上各类竞赛24项次,共获奖牌122枚。其中金牌22枚,银牌53枚,铜牌47枚。全年共举办县以上运动会8次。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98.47%。全年发行体育彩票8000多万元,获取收益金800多万元。

十三、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总户数802940户,户籍人口2428963人,比上年增长0.15%。其中,市辖区户数279196户,人口764770人。按性别分,男性人口1225980人,女性人口1202983人。按户口性质分,农业人口1414056人,非农业人口1014907人。按年龄分,18岁以下人口345405人,18—35岁人口613150人,35—60岁人口1104298人,60岁以上人口366110人。全年出生人口16322人,死亡人口14378人,出生率6.72‰,死亡率5.92‰,人口自然增长率0.8‰。计划生育率98.36%。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15063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18675元,增长14.9%。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815元,比上年增长2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8.4%;年人均消费性支出8170元,增长34.2%,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2.76%。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543元,增长19.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6%;农民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771元,增长10.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4.76%。

居民住房面积有所增加。据住户调查,年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4.5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5.0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4平方米。

十四、就业和社会保障

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一定成果。全年实名制就业人数64667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1014人。安置就业困难对象4487人,劳务输出23657人。全市享受再就业扶持政策人数达13.03万人。其中享受免费职业介绍人数29453人,扶持创业带头人313人,带动就业2196人。普惠制就业培训3.1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1.23万人,创业培训976人,进城务工农民培训1.67万人。1893人享受减免税费2000多万元。享受小额贷款716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294万元。享受社保补贴人数6692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82%,比上年下降0.66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57.35万人,比上年增长7.1%,其中,职工参保人数39.78万人,增长7.6%,离退休参保人数17.57万人,增长6.1%。全年征缴养老保险费11.6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全年支付养老金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49.32万人,比上年增长14.7%。其中灵活就业人员参保10984人,农民工参保21240人。医保覆盖面87.1%,比上年提高11.1个百分点。征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46716万元,支出33497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7%和40%。参加失业保险25.85万人,比上年增长0.42%,全年征缴失业保险费4551万元,比上年增长24.2%,支出失业保险金5170万元,下降25%。参加工伤保险19万人,全年共受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工伤认定申请452件。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推进。低保工作各项制度得到健全,政策得到落实。全市城乡共有44187户,102636人享受低保待遇。其中城市区有28896户,60151人,发放保障金1.06亿元,比上年增长30.9%;农村有15291户,42485人,发放保障金2242.9万元,比上年增长86%。全市共发放保障金1.28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全年筹集扶贫帮困款物价值1287万元,比上年增长1%。发放各类救济补助款9382.3万元,救济各类人员9.7万人次。全市有各类福利院136个,共有床位9575张,收养各类福利人员6589人。全市城镇建立社区服务中心167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41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2410万元,直接接受社会捐赠3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