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沈抚同城化起步良好。沈抚连接带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浑河生态环境治理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土地收储等45个具体项目已开工建设,并完成投资13亿元。总投资142.9亿元的浑河污染源治理工程全面启动,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等项目完成投资2.7亿元。三宝屯沈抚高速公路收费站已经取消,沈抚大道顺利开通,沈抚客运实现公交化。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运输能力有所增强。全市公路总长度5559公里。全年公路货运量3872万吨,比上年增长16%,货物周转量360438万吨公里,增长61.2%。公路客运量2486万人,增长10.9%,旅客周转量139112万人公里,增长42.1%。全市共有公共汽车线路62条,长途客运线路397条,比上年增加6 条,新增、更新公交车辆141台。公交秩序和形象明显改善,截止到2007年年底,全市共有公共汽车1340标辆。 邮电事业迅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4亿元,业务收入9亿元。全年完成汇票21.7万张,特快专递35.6万件。全市城乡电话用户96万户,移动电话113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18万户。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商贸流通业稳中趋活。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35.6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33.4亿元,增长25.1%,零售业146.5亿元,增长8.6%,住宿和餐饮业39.8亿元,增长34.9%,其他行业15.9亿元,增长42.7%;从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实现零售额6亿元,比上年增长3.1%,集体经济3.9亿元,增长3.4%,私营和个体经济185.3亿元,增长17.3%,股份制经济39.7亿元,增长16.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0.5亿元,增长21.4%。中兴时代广场、金汇广场等大型商业中心建设进展顺利,新增商业网点2000个、标准农家店240家。 市场物价继续攀升。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4.9%,其中,食品类价格指数112.4%,烟酒及用品类价格指数102.1%,衣着类价格指数96.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指数101.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指数102.2%,交通和通迅类价格指数100.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指数99%,居住类价格指数105.6%。 七、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业 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全年引进域外项目981个,到位资金163.8亿元,比上年增长34.5%;实际利用外资685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9.8%。全年出口总额实现6.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5%,其中外贸自营企业出口3.43亿美元,下降2.2%,外商投资企业出口3.17亿美元,增长86.1%。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向境外输出劳务人员5136人,比上年增长13.4%。 旅游业发展速度加快。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7.7亿元,比上年增长29%。接待旅游者846万人,增长23%。全市拥有星级宾馆21家,旅行社53家,AA级以上景区8处,其中4A级景区4处,省级以上森林公园6个。开发了皇家极地海洋世界二期世纪丛林、清原金山石佛和新宾岗山等10个旅游项目,完善了红河峡谷漂流、三块石森林公园等风景区。2007中国(抚顺)满族风情国际旅游节和中外旅行商会的成功举办及组织参加第四届东亚国际旅游博览会使我市的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力进一步增强。 八、财政金融和社会保险业 财税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全市各项税收79亿元,比上年增长24%,其中消增两税40.8亿元,增长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36.7亿元,比上年增长33.3%,其中市本级实现18.5亿元,增长32.6%;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4.5亿元,比上年增长22.4%。 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扩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567亿元,比年初增加31.5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99.3亿元,增加13.6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21.6亿元,增加6.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10.5亿元,增加6.3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92.7亿元,增加8.2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883亿元,比上年增长16%,现金支出1931.3亿元,增长16.1%。累计净投放货币48.3亿元,增长20.8%。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全市24家保险机构共实现保费收入14.2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其中财产险3.4亿元,增长17.2%;寿险10.8亿元,增长10.3%。全年支付财产险赔款金额2.4亿元,比上年增长46.8%,寿险赔付2.9亿元,增长46.3%,退保金额1.3亿元。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各类科研机构共完成科技成果126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5项,国内先进水平的30项。获省奖励7项,获市奖励52项。完成专利申请量227件,其中发明专利90件。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76.3亿元,增长33.2%。 教育事业长足进步。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756所,在校学生29.5万人,专任教师2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3所,在校学生3.2万人,专任教师1663人;普通中学135所,在校学生10.6万人,专任教师7538人;技工学校8所,在校学生6218人,专任教师905人;小学286所,在校学生10万人,专任教师7869人。全年建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6所,改造了15所棚户区学校,面积达10万平方米。 文化事业持续发展。全市拥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54个;公共图书馆5个,总藏书量80余万册;广播人口覆盖率98.9%,电视人口覆盖率98.7%;群众文化活动全面展开,广场文化演出2300余场。话剧《那座山村那条路》获省艺术节金奖,“煤精雕刻、满族剪纸、清原民间故事”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65个,其中医院70个,卫生院49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专科疫病防治院(所、站)7个,疾病疫情控制中心(防疫站)10个。卫生医疗实有床位1.1万张,其中医院9700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万人,其中医生4100人。8个涉农县区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合率达到94.86%。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28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13个,社区卫生服务面达到97%。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我市运动员在参加省以上比赛中,共获奖牌107枚,其中金牌36枚、银牌32枚、铜牌39枚。成功承办了中国·抚顺“清原红河峡谷”国际漂流大赛、“体彩杯”辽宁省首届龙舟大赛暨抚顺市第三届龙舟大奖赛。新建全民健身场所105处,各级各类体育活动500多项次。 <file:///A:wyzhfile%22%20l> 十、人口与就业 人口自然增长率稳中有升。2007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223.7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40.1万人。在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48万人,农业人口75.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5万人,出生率6.61‰,死亡人口1.47万人,死亡率6.5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