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2 丹东市统计局

丹东市统计局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实施辽宁“五点一线”沿海开放战略的双重机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城市发展定位和总体发展思路,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深化各项改革,推动了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全面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一、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85.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7.93亿元,增长7.7%,第二产业增加值170.07亿元,增长24.4%,第三产业增加值157.43亿元,增长11.4%。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44.1:40.9。人均生产总值15897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8%。按年末汇率折算人均生产总值2036美元。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2006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8.2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农业产值37.4亿元,增长11.2%,林业产值6.5亿元,增长12.6%,牧业产值20.4亿元,下降1.8%,渔业产值31.2亿元,增长1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7亿元,增长9.4%。粮食生产取得好收成。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0.4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1%。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不含薯类)16.2万公顷,增长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1万公顷,下降3.1%。粮食总产量90万吨,比上年增长18.2%。主要农作物产量都有较大幅度增长。林业生产得到加强。全市在200个村进行了绿化试点。全年完成植树造林面积13.33万公顷,封山育林面积45.95万公顷,零星(四旁)植树459万株。畜牧业由于受禽流感疫情和市场波动等因素的影响,肉、禽蛋等产量下降。渔业生产形势较好。全年水产品产量44.36万吨,比上年增长10.4%。海水养殖面积4.63万公顷,产量21.1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0.9%和12.5%。淡水养殖面积5.33万公顷,产量8.64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0.6%和14%。各种水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

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3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8%,农用拖拉机17113台,比上年增加806台,农用载重汽车2669辆,比上年增加179辆,化肥施用量(实物量)20.77万吨,比上年增长3%。

三、工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44.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6.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 34.3%提高到37.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9.53亿元,增长30.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5.55亿元,增长18.2%,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5.67亿元,增长35.7%,股份合作企业完成增加值1.31亿元,增长14.5%,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52.28亿元,增长33.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16.18亿元,增长23.6%,其它经济类型企业完成增加值8.54亿元,增长35.1%。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增加值22.13亿元,增长30.43%,重工业完成增加值67.4亿元,增长30.41%。规模以上工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12.59亿元,比上年增长33.2%。其中,完成新产品产值39.77亿元,增长13.2%。完成工业销售产值301.59亿元,比上年增长31%,产销率96.48%,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全年新增规模企业131户,年末全市规模企业807户。

工业生产适应市场能力有所提高。主要产品产量增长的多,下降的少。其中,牙膏、汽油、汽车、罐头、煤气生产量、染料等产品产量增长幅度在50%以上。分别增长1.2倍、91.6%、77.4%、69%、56.9%、50.9%。

工业生产效益显著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利税30.45亿元,比上年增长61.6%,其中实现利润15.05亿元,比上年增长94.5%。亏损企业户数由上年的72户减少到54户,亏损企业亏损额19789万元,比上年下降52.7%。

四、建筑业和房地产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市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122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5.5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其中建筑工程产值69.9亿元,增长56.9%。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9%。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7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32%,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88.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3%。

房地产业较快发展。全年房地产开发总施工面积380.1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7.6%。其中,新开工面积254.36万平方米,增长56.2%。全年竣工面积78.8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1倍。商品房屋销售面积104.7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5%。商品房销售额22.57亿元,比上年增长7.2%。年末全市商品房空置面积36.16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27%。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0.7亿元,比上年增长30.5%。其中,城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9.3亿元,增长30.8%,农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4亿元,增长29.3%。建设项目投资94.9亿元,增长27%,房地产投资34.4亿元,增长42.9%。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第一产业投资1.1亿元,下降25.7%,第二产业投资63亿元,增长35.6%,第三产业投资65.3亿元,增长28.2%。全市城镇投资中,非国有经济投资完成107.1亿元,比上年增长43.6%,其中,私营个体投资46.6亿元,港澳台商投资2亿元,外商投资17.5亿元,有限责任公司投资26.4亿元,股份有限公司投资5.9亿元,均比上年有大幅度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814个,其中新开工项目702个。竣工投产项目527 个。本年新增固定资产68.7亿元,比上年增长6%。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市场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8.19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86.05亿元,增长16%,农村消费品零售额52.14亿元,增长11.3%。从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零售额3.76亿元,比上年增长1.3%,集体经济零售额3.52亿元,下降1%,非公有制经济零售额130.92亿元,增长15.1%。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17.05亿元,增长16.3%,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1.14亿元,增长3.7%。

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1.9%。其中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2.2%。分类别看,食品价格比上年上涨3.7%。其中粮食价格上涨4.4%,肉禽及制品价格下降2.1%,蛋类价格下降8.2%,水产品价格上涨1.5%,鲜菜价格上涨9.1%,糖价格上涨19.3%,鲜果价格上涨18.2%。烟酒及用品、衣着、交通和通讯、居住几大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2.9%、0.8%、1.8%和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3大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0.2%、0.2%和2%。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