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2 丹东市统计局

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1.7%。其中,轻工业产品价格上涨1.76%,重工业产品价格上涨1.16%。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7%,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73%。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3%。

六、对外贸易

2006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7.39亿美元,按可比口经比上年增长10.1%。其中,出口总额14.05亿美元,增长25.6%。进口总额3.34亿美元,下降22.9%。对朝贸易进出口总额4.63亿美元,增长4.4%。其中,出口总额2.95亿美元,增长13.8%,进口总额1.67亿美元,下降16%。自营企业出口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9%。

利用外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利用外资新办三资企业124家,合同外资金额2379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总额1144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8%。全年外派劳务人员5000人,比上年增长24%。

七、交通、邮电及旅游

交通运输业较快发展。鹤大线丹东至东港段一级公路建成通车。丹东港港区投资12.6亿元,新建两个泊位,新增吞吐能力330万吨。全年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2107万吨,比上年增长37.3%。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客、货运输量和周转量都有较快增长。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6966公里(含村通公路2616公里)。其中,高级次高级公路3375公里。

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邮电营业收入121027.6万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邮政营业收入10406.4万元,增长7.6%,电信营业收入110621.2万元,增长4.7%。在邮政业务中,完成特快专递45.1万件,增长39.6%。函件569.7万件,增长2.4%。城乡固定电话用户89.25万户,比上年增长2.4%。其中城市59.17万户,下降1.7%,农村30.08万户,增长11.7%。住宅电话61.9万部,增长8.5%。移动电话用户89.6万户,比上年增长16.1%。互联网用户10.3万户,比上年下降24.3%。

旅游业取得新发展。2006年,抗美援朝纪念馆被国家评为4A级景区,使我市国家4A级景区达到6处。虎山长城和鸭绿江断桥成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凤凰山山城被列入国家100个重点保护大遗址。鸭绿江百里文化长廊建设取得新进展,鸭绿江口湿地观鸟园等一些重要景区景点建成。截止年末,全市共有旅游景区景点24处。拥有星级宾馆(饭店)39家,比上年增加5家。旅行社59家,比上年增加11家。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953.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3.4%;国内旅游收入62亿元,增长24.5%。接待入境旅游者12.8万人次,增长23.7%;旅游外汇收入4525.8万美元,增长23%。全年旅游总收入65.62亿元,比上年增长24.2%。

八、财政、税收

财政实力稳步增强。全年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51.92亿元,比上年增长32.7%。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87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市本级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7.66亿元,比上年增长52.8%。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7.16亿元,比上年增长32.4%。在一般预算收入中,各项税收完成15.25亿元,比上年增长27.4%,从主要税种看,增值税2.41亿元,增长19.8%,营业税4.75亿元,增长20.3%,个人所得税0.87亿元,增长18.7%,城镇土地使用税0.7亿元,增长115.9%,契税1.66亿元,增长7.4%,耕地占用税0.68亿元,增长80.1%。非税性收入完成6.84亿元,比上年增长35.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7.57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其中,农业方面支出1.9亿元,增长14.7%;科技方面支出1.14亿元,增长11.5%;教育方面支出8.6亿元,增长20%;社会保障方面支出12.64亿元,增长20.3%。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16.57亿元,比上年增长13.6%。

全年国、地税共完成全口径税收收入42.51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中央级收入21.06亿元,增长20.8%,省级收入5.49亿元,增长20.4%,地方级收入15.96亿元,增长26.95%。

九、金融、保险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06.74亿元,比年初增加49.49亿元,增长10.8%。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90.72亿元,比年初增加50.89亿元,增长11.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人民币)365.52亿元,比年初增加35.16亿元,增长10.6%。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31.61亿元,比年初增加20.66亿元,增长9.8%。。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28.17亿元,比年初增加21.21亿元,增长10.3%。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723.39亿元,比上年增长16.7%,现金支出1741.33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全年货币净投放17.94亿元。

保险业健康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05404万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3828万元,增长21.6%,人身险保费收入81576万元,增长10.9%。全年产寿险已结理赔案件71333件,比上年增加16750件。赔款和给付金额39086万元,比上年增长68.2%。其中财产险赔付14090万元,增长24%,人身险给付金额24996万元,增长110.6%。保险金额817.96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其中财产险609.42亿元,增长40.7%,人身险208.54亿元,下降16.7%。到年末,全市已拥有专业保险机构20家,其中,财险公司8家,寿险公司7家,专业代理保险公司5家。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学前三年儿童入学率76.9%,学龄儿童入学率99.98%,普通初中入学率100%,高中阶段入学率84.3%。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091所,共招生104002人,在校学生372367人,毕业班学生82778人。全市有教职工26327人,其中专业教师20952人。

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全年受理发明专利申请85项,受权发明专利21项,分别比上年增长25%和10.5%。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119项。全市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4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42家,市级57家,本年新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5家。到年末全市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产品408项,本年新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产品91项。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9.04亿元,比上年增长43.4%,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18.42亿元,增长61.6%。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平稳发展。年末全市有文艺表演团体5个,全年演出212场。文化馆6个,文化站71个,全年举办各种展览142次,组织各项群众文化活动723次。公共图书馆8个,藏书121万册,接待读者78万人次。全市拥有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4座,广播电台自办节目6套,广播人口覆盖率98.4%。全市有电视转播发射台22座,电视台自办节目7套,全市有线电视用户29.13万户,比上年增加2.67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98.37%。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初步建立。全市120.73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85%,乡镇及村覆盖率达100%。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市内三区已成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3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所,卫生服务站21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已覆盖90%以上的街道和85%以上的城市人口。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321个,其中,医院41个,卫生院75个,妇幼保健院5个,专科疾病防治院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7个。拥有病床床位10911张。其中,医院床位7630张,增长1.8 %,卫生院床位2341张,下降6.9 %。全市有卫生技术人员9402人,比上年增加60人,增长0.64%。其中,执业医师3252人,比上年减少30人,执业助理医师710人,增加60人,注册护士3494人,增加11人。疾病救治和预防控制工作不断加强,各类传染病发病率有所下降。卫生应急能力得到提高。全市已经建立了各级卫生应急组织,建立了医疗救治、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等应急队伍,健全了卫生应急组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