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2 抚顺市统计局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开放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务实苦干,奋力拼搏,努力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十一五”的高起点开局。

初步核算,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5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7亿元,增长10%;第二产业增加值254.5亿元,增长16.7%;第三产业增加值171.3亿元,增长13.8%。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9∶55.6∶37.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仍未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不高,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社会保障压力依然较大。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其中农业产值23.6亿元,增长8.5%;林业产值6.3亿元,增长8%;牧业产值24.8亿元,增长4.6%;渔业产值7.7亿元,增长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6亿元,增长10%。

粮食生产取得好收成。全年实现粮食总产量58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特色农业取得新进展。依托东部山区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清原马鹿、肉牛、绒山羊、中药材、山野菜等有山区特色的主导产业,新建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2个,面积达到5万亩;重点培育了一批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新增产业化龙头企业16户,为带动农民致富、吸纳农村劳动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林业建设成效显著。全市共完成植树造林14.3万亩,新封山育林30.5万亩,完成林业育苗面积3.1万亩,新开发林地21.5万亩。整治开发小流域344条。我市已连续21年无重大森林火灾。

畜牧养殖业发展平稳。年末大牲畜存栏16万头;生猪存栏36.5万头;全年肉类总产量13.3万吨,其中猪牛羊肉产量9.8万吨;奶类产量3.2万吨;禽蛋产量9万吨;水产品产量1.3万吨。

二、工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下同)实现产值835.8亿元,比上年增长20%。实现增加值16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2%。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工业完成增加值13.8亿元,增长23.3%;集体工业完成增加值3.6亿元,增长17.1%;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完成增加值150.8亿元,增长15.5%。在总计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增加值112.9亿元,增长12%。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5亿元,增长14.8%;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53.1亿元,增长16.3%。从隶属关系看:中央工业完成增加值75.6亿元,增长15.3%;省属工业完成增加值27.5亿元,下降1.1%;市属工业完成增加值29.5亿元,增长18.7%;县区工业完成增加值35.6亿元,增长34.5%。

国企改制攻坚基本完成。全年共完成国有企业改制105户,累计完成459户。抚顺铝厂、红透山矿通过资产重组分别加入了中铝集团和中国有色集团,标志着国企改制取得重大成果,改制企业的活力迅速释放,成为拉动全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三、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业

建筑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市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施工面积406.3万平方米,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0.9亿元,比上年增长23.1%。

房地产开发稳步发展。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208.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77.3万平方米。商品房竣工面积3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4.6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83.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1%,其中住宅75万平方米,增长5.2%。商品房销售额18.3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其中住宅15.7亿元,增长27.6%。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1亿元,比上年增长33%。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79.1亿元,增长37.4%;建设项目投资155.5亿元,增长36.8%,房地产开发投资23.7亿元,增长41.4%。

重点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年初确定的121个市级重点项目开工113项,完成投资119亿元,其中百万吨乙烯、电解铝环保改造、热电联供机组、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等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城市建设和管理力度加大,市区环境明显改善。全年共完成道路改造101条、110万平方米,高山路改造和南环路建设顺利推进,和平桥、汪良桥、前甸通道、高阳通道等重点道桥建成使用,不仅改善了交通,而且为城市增添了靓丽的风景;南站广场、站前商业区和劳动公园一期改造如期完成,深受广大市民欢迎;绿化硬化居民小区46个,111万平方米,极大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强化城市综合行政执法管理,依法拆除违法建筑物1230处、违章户外广告3580处,34个露天占路集贸市场被取缔、规范或实现退路进厅。

棚户区改造稳步推进,采沉区搬迁进展顺利。全年共拆迁棚户区51.9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用房201.4万平方米,竣工190万平方米,3.58万户居民实现了顺利回迁。新建续安小区住宅19.5万平方米,安置居民2375户。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全市公路总长度5553.7公里,比上年增加113.4公里。全年公路货运量3338万吨,比上年增长69.4%。公路客运量2241万人次,增长10.3%。全市共有公共汽车线路61条,长途客运线路391条,比上年增加21条,新增、更新公交车辆188台,新建现代化候车亭94个。公交秩序和形象明显改善,截止到年底全市共有公共汽车1245标辆。

邮电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政电信业务总量7.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业务收入6亿元,增长6%。全年完成汇票15.2万张,特快专递32万件,报刊、杂志1910万份。全市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85万门。城乡电话用户91万户,其中小灵通26.3万户。全市移动电话90万户。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商贸流通业发展速度加快。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2.2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75.2亿元,增长15%;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7亿元,增长6.5%。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61.6亿元,增长17%;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9.5亿元,增长11.8%;其他行业零售额11.1亿元,下降16.1%。全市有各种连锁店铺372个,实现销售额23.3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发展“农家店”180家。连锁店铺的迅速发展和购物环境的明显改善,大大提升了全市商业的现代化水平。

市场物价稳中有升。2006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1.4%,其中,食品类价格指数103.7%,烟酒及用品类价格指数101.6%,衣着类价格指数99.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指数99.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指数101.1%,交通和通信类价格指数97.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指数97.3%,居住类价格指数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