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市场物价有所回升。2005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1.5%,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100.1%。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中,食品类价格指数103.4%,烟酒及用品类价格指数100.2%,衣着类价格指数105.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指数96.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指数97.0%,交通和通讯类价格指数97.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指数97.3%,居住类价格指数106.7%。 七、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业 招商引资取得新的进展。投资1.2亿美元的皇家海洋科普世界和增资5000万美元的STX重工等项目 进展顺利,全年引进域外资金47.5亿元,比上年增长76.6%;合同利用外资额170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9%;实际利用外资420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9.1%。全年出口总额实现40055万美元。其中外贸自营企业出口29317万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0738万美元。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共签订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合同27个,合同金额3200万美元;向境外输出劳务人员3100人,比上年增长29.4%;对外经济合作区扩展到26个国家和地区。 旅游事业成果显著。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1.5亿元,比上年增长62%。接待旅游者411.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5%。拥有星级宾馆22家,旅行社38家,AA级以上景区8处,其中AAAA级景区3处,省级以上森林公园6个。平顶山惨案遗址纪念馆和战犯管理所被列入全国百家红色经典旅游区。 八、财政金融和社会保险业 财税收入增长较快。全市完成各项税收54.3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消增两税31.4亿元, 增长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22.3亿元,同口径增长22.2%,其中市本级实现12.1亿元,增长18.2%;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5.7亿元,比上年增长15.9%。 金融业平稳运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75.6亿元,比年初增加62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51.5亿元,比年初增加37.1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06.1亿元,比年初增加16.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99亿元,比年初减少4.5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77亿元,比年初增加12.3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351.3亿元,比上年增长11.5%,现金支出1393.5亿元,比上年增长11.7%。累计净投放货币42.2亿元,比上年增长19.6%。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全市15家保险机构共实现保费收入11.9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财产险2.76亿元,增长25.5%;人身险9.2亿元,增长19.3%。全年支付财产险赔款金额1.8亿元,寿险给付和退保金额1.8亿元。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各类科研机构共完成科研成果130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2 项,国内先进水平的15项。获得省奖励10项,获市奖励32项。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8亿元,增长38%。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市共有各类学校606所,在校学生28万人,专任教师2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3所,在校学生2万人;普通中学143所,在校学生11.1万人;职业中学17所,在校学生1万人;技工学校9所,在校学生5121人;小学417所,在校学生11.7万人。高考录取率稳步提高,2005年全市专科以上录取率为89.4%。 教育布局得到有效调整。全年调整撤并中小学45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7所,改造城区薄弱学校17所,改造D级危房40所,2.6万平方米。 文化事业奋发向上。全市拥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8个;公共图书馆7个,总藏书量99万册;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8.7%,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8.4%;广场文化演出2200余场、观众达150万人次。大型话剧《赵景顺》在全省巡回演出获得巨大成功,“满族秧歌”被列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第一位。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67个,其中医院64所,卫生院56个,妇幼保健院(所、站)8个,专科疫病防治院7个,疾病疫情控制中心(防疫站)8个;卫生医疗实有床位1万张,其中医院9524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万人,其中医生4131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进展顺利,社区卫生服务覆盖城市人口达到98%。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我市运动员在参加全省18项比赛中,共获奖牌111枚,其中金牌31枚。市体育运动学校、水上运动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全国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基地,乒乓球、游泳等7个项目被确定为辽宁省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学校体育活动积极开展,全市学生“达标”率为98.69%。 十、人口与就业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2005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224.4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40.6万人。在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48.7万人,农业人口75.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3万人,出生率5.89‰,死亡人口1.6万人,死亡率7.0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7‰。 就业结构发生新变化。全市社会从业人员108.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万人。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29.3万人,减少0.8万人,在岗职工28.4万人,减少0.9万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30.6万人,增加1.7万人;乡村从业人员48.4万人,增加0.9万人。全年完成就业培训2.6万人、创业培训9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4万人,6910户零就业家庭基本实现了至少一人就业,全市实现实名制就业再就业12.7万人次,其中劳务输出3.6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为5.8%。 十一、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48.2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6795元,增长20.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05元,比上年增长14.2%,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2.5%。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743元,比上年增长4.6%。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带动了居民消费的增长。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747元,比上年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59.8元,比上年增长7.1%。年末市区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15.16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农村人均生活住房面积22.51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年末每百户城市家庭拥有电脑22台、空调6台、彩色电视机118台、冰箱冰柜87台、洗衣机80.5台、微波炉35台、影碟机52台、固定电话92部、移动电话88.5部。年末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08.7台、洗衣机56.7台、摩托车35辆、电冰箱21.3台、固定电话88.7部、移动电话57部。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保险扩面完成省下达计划,基本养老、医疗、失业等各项保险扩面达10.9万人,比上年增长8万人;收缴各项保费11.4亿元,增长4.9%。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失业人员救济金保证了按时足额社会化发放。提高了城市低保标准,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7.4万人,比上年增加1万人。累计发放保障金1.55亿元,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