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02 大连市统计局

仓储业:截至年末,大连口岸仓储业拥有各类经营性仓库258家,占地面积1010.7万平方米,储存能力717万吨。其中,国家主要的粮食储备基地——南关岭国家粮食储备库储存能力达100万吨。

八、国内贸易

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1.9亿元,比上年增长10.8%。零售额按经济类型划分,其中国有经济36.1亿元,增长1.4%;股份制经济56亿元,增长30.3%;外商及港澳台经济35亿元,增长20.3%。零售额按行业划分,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424.4亿元(不含会展业与市场批发交易额),增长7.9%;餐饮业81.6亿元,增长10.4%。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指数为98%,其中消费品价格指数和服务项目价格指数分别为97.7%和98.6%。

城乡居民住、行、通讯以及精神文化等商品消费需求增加。亿元以上交易市场建筑及装饰材料商品成交额比上年增长了79%。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倍;通讯器材类增长1.2倍;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9.3%;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34%;书报杂志类增长16%。黄金周假日经济效益明显。

商品交易市场:年末全市商品交易市场达到634个,全年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不含大连商品交易所和大连北方粮食交易市场)485亿元。成交额超过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52个,成交额286亿元,占全部成交额的59%,其中成交额超过50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2个。大连保税区实现市场交易额185亿元,比上年增长41.2%。

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成百年商城、长兴购物中心、新世界百货3个大型购物中心;新建成和平广场乐购主力店、北京华联五一广场店、大商新玛特超市开发区昌临店、旺客隆普兰店大卖场、开发区金玛超市5个大型综合超市;新发展各类连锁店铺351个。全市连锁经营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9.2%。新推出试点绿色零售市场70家,总数达到100家。大窑湾国际物流园区、甘井子陆港物流基地、大连粮食专业物流中心和大连水产品物流中心等重点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

九、金 融

银行: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年末余额2115.4亿元,比年初增长18%。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年末余额1841.8亿元,比年初增长19.1%;本外币储蓄年末余额1144.9亿元,比年初增长13.4%,其中人民币储蓄年末余额954.8亿元,比年初增加115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年末余额1660.3亿元,比年初增长13.3%,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年末余额1501亿元,比年初增长14.4%。全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下降4.13个百分点,“两债”(企业债券和证券回购形成的个人债务)余额压缩率达34%,均超额完成省政府考核指标。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3497.6亿元,累计比上年增长21.7%;现金支出3529.3亿元,累计增长35.7%,货币净投放31.7亿元。东京三菱、日本瑞穗、香港东亚、韩国外换4家外资银行获准在连开办人民币业务,汇丰、东亚、南洋3家外资银行获准在连开办全面外币业务。大连市商业银行实现增资扩股2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3.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3亿元。

保险:全市承保金额6198亿元,比上年增长34.5%。实现保费收入46.6亿元,增长3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1.1亿元,增长10.3%;人身险保费收入35.5亿元,增长42%。全年赔付额7.3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财产险赔款额6.3亿元,比上年增长15.6%;人身险死伤医疗给付1亿元,增长26.7%。首家合资寿险公司首创安泰人寿正式在连开业,首家外资财险公司日本财产保险已获准在连筹建分公司;天安、泰康、新华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4家全国性内资保险公司落户大连。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世界华人保险大会。

证券:年内大连圣亚海洋世界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发行上市,筹集资金2.38亿元。大通证券所设经营机构由18家扩增为33家,营业网点分布全国20个城市,全年证券代理交易额284亿元,比上年增长18%。大连辖区上市公司已达到21家,上市股票22支,年末市值达426.45亿元;实现证券交易额(含股票、基金)588.73亿元。

期货:大连商品交易所年内累计成交期货合约9681万手,比上年增长2.3%,占全国期货市场总成交量的69%;成交金额突破2万亿元,达20836亿元,比上年增长5.4%,占全国期货总成交额的53%,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同类市场首位。其中大豆期货合约的交易量和交易金额分别为8801万手和19258亿元,继续保持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位置。大连商品交易所年内上缴税金1亿元,增长9%。

信托:年内华信信托开办了“幸福e家”集合资金信托、航运集团集合资金信托等新品种,获得了外汇业务经营资格,积极介入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资产总额达到23亿元,实现利润4436万元。

十、科 技

科技成果:全年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246项,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26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52项,有82项科技成果通过了技术鉴定。本市再次被国家科技部评为辽宁省惟一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

技术市场和专利: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489项,成交额11.5亿元。全年共受理专利申请1803件,比上年增长26.7%。

高新技术: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00.8亿元,比上年增长25.6%。高新技术园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60亿元,比上年增长23%;协议外资额3.3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额1.45亿美元;内资注册资金23.7亿元;出口创汇4.2亿美元,增长5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5亿元。双D港起步区3.2平方公里配套设施基本完备,新增可出让土地1.2平方公里。数字化制造园、光通信产业园、生物制药园的配套工程已达到项目投产要求,数字湖及周边区域建设基本完成。

软件业:全市实现软件销售收入23亿元,比上年增长50%;软件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增长55%。大连软件产业国际孵化中心项目正式启动。全市大学软件教育在校生规模已达8000余人,其中大连铁道学院软件学院在校生规模已达1400人。软件园新进驻企业33家,累计达128家,软件产值实现8亿元,出口创汇2500万美元。

生物工程产业:全年新建生物医药、动物药品、生物饲料、生物医用材料等4个技术型孵化器;辽宁省生物医药技术研发中心及辽宁省生物医学材料中心在连设立;转基因食品安全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基因工程兽药、肝细胞生物因子等14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正在进行产业化。本市生物工程产业已初步形成了新型原料药及疫苗、生物保健品、动物药及饲料、生物肥料、生物医用材料等五大产业系列。

十一、教 育

基础教育:全市学前教育入园率达到了80%。基本实现了小学6周岁儿童入学的目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3%。初中适龄人口毛入学率为95.2%,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79.9%,其中市内四区为97.3%。普通高中在校生82551人,比上年增长12%,其中民办高中在校生11219人,增长18%;有19507名高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