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2 沈阳市统计局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认真贯彻中共沈阳市委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速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着眼于实现“两个不低于”和“三大目标”,深入开展“开放年”活动,取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82.5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5.2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137.7亿元,增长22.1%;第三产业增加值1209.6亿元,增长13.1%。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6.1:43.5:50.4调整为5.5:45.8:48.7。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539亿元,增长18.8%,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6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36.4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9.5%,高出上年0.8个百分点。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75.8亿元,增长27.3%。地方财政支出330.1亿元,增长31.6%。其中,农业支出10.6亿元,增长22.5%;科技支出7.5亿元,增长42.5%;教育支出33.8亿元,增长21.7%;社会保障支出46.8亿元,增长25.2%;城市维护费支出39.0亿元,增长35.6%。

农业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3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种植业产值 95.3亿元,林业产值 6.0亿元,畜牧业产值121.0亿元,渔业产值13.5亿元。

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59.4万公顷。粮食总产量321.4万吨;水果产量11.8万吨,增长6.5%;蔬菜产量271.5万吨,增长13.6%。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56万公顷,增长3.5%;植树4262.4万株。肉类总产量76.3万吨,增长8.4%;禽蛋产量45.8万吨,增长7.8%;牛奶产量28.8万吨,增长35.7%。

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251.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8%。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7.7万吨,地膜覆盖面积达到3.4万公顷。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就。创建农民科技研修基地100个;拥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36个,其中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8个;各类富民经济小区发展到3780个;蔬菜保护地面积3.93万公顷,花卉生产基地54个;千元高效田面积达到16万公顷;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81个,其中省级以上的27个,年销售额317亿元,较上年增长31%;各类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368个。全市耕地已全部通过环境质量检测,无公害生产基地面积达18.9万公顷,增长10.5%;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138个,获得无公害产地认证399个;拥有绿色食品138个,有机食品3个。

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增长(%)

粮食及大豆 万吨 321.4 -6.2

#水稻 万吨 105.2  17.0

玉米 万吨 197.9 -14.6

小麦 万吨   1.9   3.4

大豆 万吨   5.2 -33.7

油   料 万吨   3.5   5.7

蔬   菜 万吨  271.5  13.6

主要畜禽产品、水产品生产情况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增长(%)

肉类总产量 万吨 76.3 8.4

#猪牛羊肉 万吨 47.5 13.9

牛奶产量 万吨 28.8 35.7

禽蛋产量 万吨 45.8 7.8

生猪出栏数 万头 409.8 13.1

牛出栏数 万头 57.1 36.7

羊出栏数 万只 68.0 4.0

猪年末存栏数 万头 250.4 10.6

牛年末存栏数 万头 55.1 13.3

羊年末存栏数 万只 57.1 -5.7

水产品 万吨 16.2 8.2

工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08.2亿元,比上年增长24.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29.3亿元,增长32.5%。其中,重工业增加值671.9亿元,增长34.7%;轻工业增加值257.4亿元,增长27.0%。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68.1亿元,增长19.5%;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419.9亿元,增长35.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增加值286亿元,增长36.7%。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化工、IT产品、农副产品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等八大优势产业实现增加值758.6亿元,增长34.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1.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419.7亿元,增长45.2%。工业出口产品交货值189.4亿元,增长40.5%。工业拥有市级以上名牌产品196种,其中,国家级名优产品11种,省级名优产品94种。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81.8亿元,增长50.1%;利润总额74.4亿元,增长64.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7.2%,比上年提高23.7个百分点;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4%。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增长(%)

汽车 辆 266605 92.7

#中华轿车 辆 63298 783.3

宝马轿车 辆 25808 165.1

汽车发动机 万千瓦 2870 85.8

金属切削机床 台 80681 18.2

#数控机床 台 15216 50.2

矿山设备 吨 106989 -5.9

水泥设备 吨 22250 4.1

蓄电池  万千伏安时 180 28.9

输送机械 万米 21.2 71.4

变压器 万千伏安 4613 28.2

彩色电视机 万台 272 33.8

化学原料药 吨 34758 4.0

轮胎外胎 万条 363 12.9

铝材 吨 45854 35.5

皮鞋 万双 3191 9.9

啤酒 千升 606427 13.5

液体乳 万吨 47.1 62.1

软饮料 万吨 118.2 22.0

味精 万吨 5.2 12.0

建筑业

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29.5亿元,比上年增长6.0%。资质等级以上企业完成施工产值 391.3亿元,增长19.7%;施工面积 3031万平方米,增长13.6%;竣工面积1408万平方米,增长 11.8%;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 13万元/人,比上年提高6.6%。

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90.3亿元,比上年增长31.3%。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701.1亿元,增长31.9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89.2亿元,增长22%。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384.7亿元,增长14.4%;外商及港澳台经济投资299.5亿元,增长35.2%;民间投资1106.1亿元,增长37.3%。从产业分布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7.3亿元,增长 51.2%;第二产业完成投资716.3亿元,增长37.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036.7亿元,增长26.7%。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2005年的1.8:38.2:60调整为2:40:58。完成工业投资694.3 亿元,增长 36.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05年的37.4%上升至38.8%。全市新增固定资产1045.1亿元,比上年增长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