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2 沈阳市统计局

14973

7.5

冶炼设备

7622

122.6

交流电动机

129.4

万千瓦

4.2

蓄电池

141.0

万千伏安时

0.8

变压器

1907.3

万千伏安

-14.6

发电量

34.6

亿千瓦小时

-1.5

建筑业

建筑业生产持续增长。2001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60.0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全市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160.4万平方米,增长12%;竣工面积1016.1万平方米,增长11%。工程质量有所提高,全市优良品率达33.5%,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

200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2.8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国有经济投资126.1亿元,增长8.5%;非国有经济投资176.7亿元,增长21.0%。

投资结构发生变化。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达283.6亿元,比上年增长14.5%。更新改造投资增长明显快于基本建设投资增长,全年更新改造投资达70.6亿元,增长35.6%;基本建设投资122.5亿元,增长3.6%;房地产投资继续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78.1亿元,比上年增长22%。房地产施工面积888.9万平方米,增长7.3%,其中住宅708.2万平方米,增长11.5%。全年销售商品房19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下降8.6%。

全年新增固定资产215亿元,比上年增长7%。全市在建大中型及限额以上项目29个,完成投资额38.9亿元。当年新增的生产能力主要有:平板玻璃177.1万重量箱、化学原料药1400吨、 电力电缆10000公里、轿车制造20000辆、其它汽车制造6000辆、啤酒4.6万吨、程控交换机26万线。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运输业持续发展,全市公路网络日益完善。2001年全市货运总量为15101万吨,比上年下降0.3 %。其中,铁路 416万吨,下降16.6 %;公路为 14682万吨,增长0.2%;民航为3.1万吨,下降4.8%。全市客运总量为6742万人, 增长2.9%。其中,铁路为2987万人,下降1%;公路为3587万人,增长6%;民航为168万人,增长11%。全市公路总长度已达525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39.2公里。民航通航的城市国内为43个城市和地区,国际为7个城市。民航运输起降达2.6万架次。

邮电通讯事业加快发展,整体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移动通讯、互联网络、数据通讯等新的业务快速发展。全市邮电业务总量 81.3亿元,比上年增长 27.7%。其中函件(含机要) 5553.5万件,下降 24.1% ;邮政特快专递完成国内业务 137.1万件,国际业务 5.0万件,分别增长 19.8%和 25.0%;国内长途电话 2.6亿次,增长19.0%;国际及港澳台电话业务量 504万次,下降5.7%。全市已开办邮政业务 21种。全市邮路总长度(含农村投递) 1.7万公里。年末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 265.7万门,比上年新增加 30万门。全市新增电话用户30.9万户,年末城乡电话用户已达196.6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8.7%。其中城乡住宅电话157.4万户,增长18.0 %。年末全市城镇平均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达37部,全市每百户拥有住宅电话达71部。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170万户,比上年新增45万户;无线寻呼用户达111.4万户,比上年减少26.6万户。邮电系统的互联网络用户达51.1万户,增加31.3万户。

国内贸易

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消费品市场成交额有所增长。年末全市已有各类市场512个。各类市场商品成交额达728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全市年成交额超过10亿元的市场13个。200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23.5亿元,增长10.2%。其中,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0.3%,县及县以下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7.5%。各种经济类型的消费品零售额普遍增长。其中,国有经济零售额100.9亿元,增长1.9%;集体经济零售额52.8亿元,增长3.4%;私营和个体经济零售额368.6亿元,增长10.4%;股份制经济零售额35.2亿元,增长20.6%;港澳台经济零售额6.4亿元,增长13.9%;外商经济零售额12.9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

物价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平,市场物价水平有升有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0%,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105.7%,消费品价格指数98.5%。在消费品价格指数中,食品102.1%,烟酒及用品95.9%,衣着98.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94.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87.9%,交通和通讯97.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04.2%,居住106.8%。

对外经济贸易及国际旅游

实际利用外资大幅度增长。为积极应对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重塑沈阳的新形象,全市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力度,年内推出了118个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并在北京、上海、深圳以及APEC部长级会议期间,举行了卓有成效的项目推介会和新闻发布会,对我市招商引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1年全市新批利用外资项目569个,合同外资额15.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08亿美元,增长15.7%。引进外资结构趋向合理,直接投资大幅度增长,全年外商直接投资8.52亿美元,增长19.6%,占实际利用外资比重达70.5%,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外商直接投资额超千万美元的大项目达21个,引进外资5.4亿美元,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额的63.7%。截止年末全市注册三资企业3820家,其中投产(开业)1305家。全年新签境外工程劳务合同额5520万美元,完成营业额7622万美元,外派劳务人员8127人次。对外经济合作区域已扩展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沈阳市已同世界上10个国家的11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

对外开放水平有所提高。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27.9亿美元,增长4.0%。其中进口总额15.4亿美元,增长11.1%;出口总额12.5亿美元,下降3.6%。全年完成出口商品供货值89.0亿元,下降10.5%。

2001年,全市努力挖掘清代历史文化,创造沈阳旅游名牌产品,通过对气势恢弘的清代宫廷礼仪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展示,高度地体现了沈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风采和艺术魅力。年内我市还积极做好“一宫两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全力打造沈阳旅游新品牌。通过诸多举措和沈城特有的风采吸引了八方来客,全年共接待海外旅游者17.7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7%。旅游外汇收入累计达1.1亿美元,增长30.7%。

金融、保险业

金融业运行平稳,存贷款稳定增长。年底全市拥有金融机构及网点1441家。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为1907.0 亿元,比年初增长12.1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58.1亿元,比年初增长10.4%。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 1547.3亿元,比年初增长11.2%。其中短期工业贷款344.6亿元,比年初增长4.8%;短期农业贷款30.1亿元,比年初增长9.2% ;短期商业贷款305.1亿元,比年初增长8.3%。全年银行现金累计收入5061.4亿元,累计支出 4766.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8%和17.8%。收支相抵,净回笼货币294.6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全年证券市场成交额累计1508.2亿元。其中国家债券成交额140.1亿元,股票成交额1257.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