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内外贸易 我盟消费品市场平稳发展。200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74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城市零售额14.80亿元,增长12.1%;县级零售额8.63亿元,增长7.6%;县以下零售额6.32亿元,增长4.8%。分行业来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1.54亿元,比上年增长9.6%;餐饮业、其他行业零售额分别为3.02亿元、5.18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7.9%和3.0%。 2002年,全盟对外贸易稳步发展,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087.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6倍。其中:出口1067.7万美元,增长1.31倍。 七、金融和保险 2002年全盟金融形势平稳。年末全盟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8.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31%,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4.39亿元,增长12.5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5.1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8%,其中:工业贷款7.56亿元,下降0.19%;商业贷款42.88亿元,增长0.92%;农业贷款6.45亿元,增长7.10%。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26亿元,比上年增长28.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0.40亿元,增长5.43%,人寿险保费收入0.86亿元,增长42.89%。全年保险赔款(含到期给付)支出0.38亿元,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0.33亿元,人寿险赔款及给付支出0.05亿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2002年我盟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年内取得盟级以上各类科研成果13项,年内专利申请15项,得到专利授权12项;推广盟级以上农业先进技术35项,签订各类技术交易合同15项,合同成交额744万元。 各类教育事业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年内全盟升入各类普通高等院校学生4087人,比上年增加1362人,升入成人大专院校3200人,升入各类中等专业学校1571人。全盟大中专院校在校生(含成人班)3771人,比上年增长2.3%;普通高中在校学生21985人,比上年增长22.4%,其中:少数民族11607人,比上年增长30.4%,职业高中在校学生6472人,比上年减少23.4%,年内普通初中在校学生75833人,比上年增长3.7%,其中:少数民族36983人,增长5.9%,小学在校学生131961人,比上年减少5.1%,其中:少数民族64414人,比上年减少4.4%,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52%。 九、文化、卫生与体育 文化事业不断发展。2002年末,全盟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从业人员218人,演出562场,其中:在农村演出339场。全盟拥有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7个,文化站83个,其中:乡镇文化站60个,博物馆1个,文物站6个,公共图书馆6个,藏书量达20.0万册。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为85.23%和84.31%,全盟有线电视用户达9.4万户。盟级报刊发行量1.6万份,其中:蒙文版1000份。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全盟共有卫生机构(含个体)324个,在卫生机构中有医院、卫生院(含疗养院)113个,其中:乡镇卫生院85个。年末各医疗单位拥有病床4128张,卫生技术人员6109人。全盟有妇幼保健机构7个,技术人员217人。卫生防疫机构6个,卫生防疫人员452人。 体育事业稳步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普遍开展。全盟召开县级以上运动会7次,参加运动员7500人,在校学生体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172577人,占应达标学生97.73%。 十、环境保护 环保事业加快发展,环保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盟环保系统职工人数达170人,各级环境监测站3个,环境监测人员46人。全盟已确定自然保护区7个,其中:国家级2个,自治区级4个,县级1个。已进行限期治理污染源24家,全年完成污染治理项目投资129万元。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2002年全盟出生人口11942人,出生率为7.35‰,死亡人口5903人,死亡率为3.6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72‰。年末全盟总人口达1629369人,比上年增加989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76845人,比上年增长1.97%,蒙古族人口655699人,比上年增长0.7%,其他少数民族人口736981人,比上年增长0.84%。 城镇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346元,比上年增加342元,增长6.8%。农牧民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1590元,比上年增加296元,增长22.87%。 城乡居民住宅条件不断改善。据抽样调查显示,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17.65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19.6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2002年末全盟已有67715人参加养老保险,有19625人参加离退休费统筹。 社会福利事业逐步得到重视。年末全盟各类福利院有床位1261张,收养1024人,城乡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国家救济的达6.54万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达到1.83万人。 注:l、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值按现价计算,增速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