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兴安盟统计局 2003年3月15日 2002年,全盟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落实全盟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坚持农业稳盟、工业立盟、旅游兴盟,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强盟富民”的发展战略,狠抓落实和组织实施,使全盟国民经济运行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一、综合 2002年农业生产由于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抗旱早播,虽然遭受了伏旱秋吊等自然灾害,但农作物仍然获得较好收成,使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8.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46亿元,增长28.2%;第二产业增加值19.24亿元,增长14.3%;第三产业增加值27.58亿元,增长10.1%。三次产业比例由去年的28.7:29.1:42.2调整为今年的31.4:28.2:40.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203元,比上年增加567元,增长15.6%。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0845元,比上年提高19.3%。 市场物价继续低位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3%,其中:食品类价格下降1.8%,衣着类价格下降1.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0.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升0.7%,交通运输和通讯类上升0.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升6.6%,居住类上升0.3%。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人们就业观念明显转变。年末全盟从业人员61.1万人,其中:全部在岗职工人数(不含阿尔山森工集团和铁路职工)11.69万人,比上年减少0.5万人;城镇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4.8万人,比上年减少3.8万人。再就业工程取得新进展,通过各种渠道安置下岗职工1.22万人,占本年下岗职工总人数的78.61%。 全盟财政收支大幅度增长。全年实现全部财政收入5.6亿元,同比增长24.2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62亿元,比上年增长21.67%,全盟财政支出16.01亿元,比上年增长32.79%。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仍处于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壮态,效率低下,水利建设严重滞后、质量不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村牧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不尽合理,农牧民增收难度增大;工业经济发展规模小、总量不足,经济效益不高;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下岗职工生活保障和再就业的压力较大。 二、农业 农业生产呈现恢复性增长,粮食产量获得较好收成。2002年全盟粮食产量达124.8万吨,比上年增产45.07万吨,增长56.5%;油料产量5.0万吨,比上年增产3.76万吨,增长3.04倍;甜菜产量14.05万吨,比上年增产7.73万吨,增长1.22%。 植树造林取得新进展,造林技术进一步提高。全年完成造林面积6.68万公顷,幼林抚育实际面积3.17万公顷。退耕还林还牧(草)工作进一步得到重视。 畜牧业生产喜获丰收。2002年末,全盟家畜出栏281.26万头(只),比上年增长29.06%;其中:羊出栏200.56万只,增长43.67%;猪出栏57.62万口,增长69.4%。家畜出栏率(按新指标体系计算)达13.15%。全盟当年肉类总产量11.71万吨,比上年减少0.17%;牛奶产量4.61万吨,增长40.12%;禽蛋产量1.18万吨,增长7.27%。由于加强畜群结构调整,大畜存栏继续减少,小畜存栏快速增加。2002年末全盟家畜存栏总头数527.11万头(只),比上年增长19.44%,其中:大畜存栏40.21万头,减少5.39%;羊存栏432.63万只,增长28.99%。 渔业生产继续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4031吨,比上年增长3.1%。 随着农业投入的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盟年末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129.7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2006台,同比减少45台,小型拖拉机6.41万台,同比增长2.4%,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8.4万千瓦,同比增长39.39%,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5.55万吨,同比减少28.4%,农用塑料薄膜551吨,比上年减少45.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速加快,经济效益显著。2002年全盟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工业立盟发展战略,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内因外联和企业技术改造,盘活关停企业30多家,盘活资产6.7亿元。加上引进蒙牛、草原兴发入驻,促进了全盟工业快速发展。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14.27亿元,同比增长18.1%,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3.83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17亿元,增长26.43%。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9.76%,比上年增长3.38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86.94,比上年提高5.2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6.36亿元,比上年增长21.17%,实现利税总额2.15亿元,比上年增长26.23%,其中:利润总额0.09亿元,减少40.85%。 建筑业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进一步好转。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4.97亿元,比上年增长4.50%,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0.38个百分点。全盟三级及三级以上建筑企业17家,完成房屋施工面积37.2万平方米,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28.4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8.2万平方米,其中:一次交验合格面积27.3万平方米。实现利润总额为2125万元,利税总额2425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2年全盟继续加强重点项目立项实施工作,狠抓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34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其中: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00亿元,比上年增长47.39%。按投资管理渠道分,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2.32亿元,增长57.47%,更新改造投资完成4.01亿元,增长21.30%,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55亿元,比上年减少38.67%。 投资结构明显改善。投资重点向农网改造、蒙牛乳业、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集中。在城镇限额以上投资中,用于第一产业投资1.1亿元,比上年增长77.9%,用于第二产业投资5.1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倍,用于第三产业投资12.88亿元,比上年增长9.37%。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 全盟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2002年交通运输、邮电及仓储业完成增加值3.22亿元,比上年增长14.1%。 全年公路货运量达1250万吨,比上年增长1.6%,货物周转量完成99626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5.4%,公路客运量完成637万人,增长0.8%,公路旅客周转量达48764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7.6%。 邮电各部门全年完成业务总量28827万元,比上年增长51.7%;市话到达户数109576户,增长28.8%,其中:住宅电话80985户,增长21.6%;乡村电话达39042户,增长28.9%,其中:住宅电话34834户,增长40.4%。公用电话达7556部,增长132.3%,移动电话达83562户,增长29.9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