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1 阿拉善盟统计局

2002年,盟委、行署带领全盟各族人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转移发展战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力度,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进程,锐意改革,求实创新,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使全盟国民经济快速增长,边疆安宁,社会稳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为完成第十个五年计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经济实力继续增强。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95934万元,比上年增2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885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33857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0192万元,分别增6.3%、33.2%和12.0%。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04:41.49:42.47调整为2002年的14.15:45.23:40.62。

市场物价平稳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101.1%,比上年上涨1.1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达98.4%,下跌1.6个百分点。分项目看:除首饰类上涨5.1个百分点,燃料类上涨15.4个百分点外,其余各类商品价格全面下跌(详见附表)。

年末全盟就业人员87721人,比上年末减少1005人,降1.13%。其中:城镇49747人,农牧区37974人。全年通过各种渠道安置下岗职工1478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5%。

财政收入快速增加。全年财政总收入32250万元,比上年增加5199万元,增长19.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879万元,上划中央税收收入11371万元,分别增加2183万元和3016万元。财政支出明显增加,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16887万元,比上年增长88.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比较低,财力紧张,基础设施较薄弱,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有待加大,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待快速提高。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年内不断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大结构调整步伐,使种植业增产,畜牧业呈恢复性增长,林业和渔业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1885万元,比上年增长6.3%,增幅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种植业继续增产。年内以市场为导向,减播小麦、薯类等产品的种植面积,增播玉米、油料、瓜类等效益较好的农产品种植面积,使全盟种植业增效增产。2002年粮食产量80368吨,比上年增产8862吨;油料6960吨,增产2293吨;棉花2568吨,减产528吨;蔬菜、瓜类53872吨,增产5955吨。特别是无公害农产品和优质专用品种生产面积大幅度增加,特种农产品产量成倍增加。

畜牧业生产呈恢复性增长。2002年我盟向“六镇、八区、十大滩”转移转产牧业人口417户1507人,调减草原畜牧业头数,发展农区畜牧业。六月末牲畜头数165.82万头(只),比去年同期减少22.1万头(只),十二月末牲畜头数125.05万头(只),比去年同期增加2.53万头(只)。农区普遍推行了舍饲养畜模式,生产经营方式有了较快转变;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产业链进一步延伸,产业化重点项目顺利实施,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年肉类总产量9995吨,羊毛产量746吨,羊绒产量224吨,驼绒产量209吨,分别减少126吨、150吨、32吨和31吨(详见附表)。

林业生产再上台阶。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全年完成退耕还林还草面积1504公顷,完成造林面积21019公顷,比上年增264.09%;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135947公顷,幼林抚育实际面积2120公顷,成林抚育面积5167公顷,分别比上年增6.67%、50.89%、98.73%,全年四旁植树11万株,与上年同期持平,苗木产量1166万株,降3.16%。

渔业、水利建设得到发展。全年渔业增加值387万元,增83.35%,农牧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农牧业机械总动力15.38万千瓦,增长1.92%,农牧业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程度继续提高,全年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达100%、58.10%和37.77%,农牧业运输的机械化水平达100%,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8140吨,增82.02%,农牧区用电量5145.38万千瓦小时,增19.0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年内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坚持实施项目拉动,努力提高科技含量,使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00822万元,增22.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主要产品增产的多,减产的少。其中:原盐135.93万吨,原煤430.01万吨,纯碱31.29万吨,铁矿石成品矿46.45万吨,硫化碱3.20万吨,分别增产9.68万吨、143.18万吨、6.42万吨、8.32万吨和1.01万吨,其余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增减各异,工业产销衔接较好。

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02年,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44.2,比上年提高11.7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1057万元,增长36.90%,成本费用利润率10.18%,资本保值增值率114.41%,分别比上年提高1.02和6.41个百分点,资产贡献率10.38%,产品销售率96.13%,资产负债率58.46%,分别比上年减少0.02、0.48和1.83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0.74次,比上年多周转0.08次,全员劳动生产率62481元/人,增16.21%。

建筑业生产增势强劲。全年全部建筑业增加值33035万元,比上年增86.1%,全盟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施工单位工程个数93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73个,占全部施工单位工程总数的78.4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7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推进“三化”进程政策的带动下,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50万元以上项目的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127656万元,比上年增长97.6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31673万元,比上年增94.06%,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03083万元,更新改造投资16677万元,分别增长111.01%和33.30%,投资主要集中在生态建设与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五、内外贸易和旅游

市场繁荣,商品销售稳步增长。年内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206万元,比上年增10.56%,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9.36%。其中:县以上消费品零售额43505万元,县以下零售额10701万元,分别增10.24%和11.8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7520万元,餐饮业零售额6199万元,制造业零售额6198万元,农业生产者零售额12353万元,分别增4.88%、15.05%、34.97%和15.72%。城乡商品交易市场活跃,年末,商品交易市场18个,全年商品成交额874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