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由于各级党委、政府控制物价政策、措施得力,加上受国家宏观调控大气候的影响,1997年我盟物价涨幅进一步回落。全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4%,比上年回落0.8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98.2%,衣着类107.2%,家庭设备及用品类102.0%,医疗保险类101.7%,交通和运输工具类95.7%,娱乐教育和文化用品类107.7%,服务项目131.4%.全盟零售价格指数为102.6%,比上年回落2.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102.6%,农村牧区102.7%.农牧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99.4%,略有下降。 七、对外开放 全力实施了对外开放专项推进工作。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大力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外向型经济取得全面发展。引进外资774.1万美元,完成计划110%,其中,直接利用国外资金665万美元,完成计划128%。年内全盟共有三资企业11家,资产总额达10825万元。加强了与盟外的科技、经济协作,引进盟外资金19024万元。 对外贸易蓬勃发展。1997年外贸进出口总额3513万美元,增长52.2%。其中出口总额1325万美元,增长37.6%。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税部门积极拓宽财源,不断加大征管力度,财政收入明显增加。全年财政收入45550万元,比上年增长6.08%,地方财政收入29971万元,增长16.26%,其中:工商税完成15860万元,增长5.07%;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完成9080万元,增长10.76%。严格控制开支,支出结构趋于合理。全年财政支出总额70297万元,增长12.92%,增幅比上年降低12.1个百分点。财政支出中基本建设支出5492万元,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1123万元,分别增长85.6%和27.9%;用于科教事业费支出11781万元,增长1.0%;支援农业生产和农林水利气象事业费支出7079万元,增长1.1%;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3488万元,增长2.4倍。 金融形势稳定,各项存款平稳增长,贷款结构更加合理,货币投放增幅回落。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25.2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2%。其中,企业存款5.53亿元,增长2.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8.76亿元,增长18.9%。年末全盟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0.5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3%,贷款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现金投放明显少于上年同期,年内现金净投放7.8亿元,比上年减少5.5%。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保险险种日益增加。保费收入5294万元,增长27.5%。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2142万元,增长59.3%;财产险保费收入3152万元,增长14.4%。全年共赔款1965万元,增长21.4%。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教兴盟战略取得实效。科技在工交、农牧业、文化卫生等方面的贡献大大增强。全盟通过正式鉴定验收的科研成果3项,其中获自治区级奖励的5项。组织实施星火项目3项,其中国家级2项、自治区级1项。签订技术合同158项,合同成交额8413万元。 天气预报服务不断完善,短中长期预报质量明显提高。全年地面测报错情率0.9‰,比上年降低0.1个千分点。高空六项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 教育事业蒸蒸日上,中高等教育持续稳定。九年义务教育成绩显著。全盟大专院校2所,招收学生186人,在校学生416人,毕业生166人;中等专业学校6所,招收学生1154人,在校学生2673人,毕业生863人;普通中学66所,在校学生47036人,比上年增加2.8%;职业中学26所,在校学生12928人,增长26.2%;小学460所,教学点245个,在校学生97971人,下降2.1%。全盟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9%。全盟顺利实施了“4224”素质工程,共培训人员12.9万人次。又有两个旗县“两基”达标通过自治区验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拥有各类文化事业机构466个。其中艺术表演团体14个,全年演出1110场,观众达826人次;公共图书馆12个,藏书26.7万册;文化站153个;年内全盟放映电影1633场次,观众达105283人次;无线广播电台和转播台4座,无线广播覆盖率82.87%;卫星地面接受站台333座,电视发射台和差转台108座,有线电视台12座,入户4.01万户。《锡林郭勒日报》日发行量9272份,其中蒙文版2840份。 卫生事业稳定发展。拥有卫生机构240个,其中医院39所、卫生院155所;拥有病床床位8112张;其中医院1965张;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760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年共举办旗县级以上运动会72次,参赛人数达12210次。获国家级比赛金牌4枚,银牌3枚,铜牌1枚;获自治区级比赛金牌13枚,银牌6枚,铜牌5枚。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中小学在校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83.9%。 十一、人口和就业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盟总人919769口人,增长0.68%。其中:汉族人口610149人,增长0.47%,蒙古族人口271810人,增长0.98%;其他少数民族人口37810人,增长1.80%。人口出生率10.46‰,死亡率4.73‰,自然增长率5.73‰。 劳动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盟职工人数13.49万人,比上年下降5.3%。其中国有经济单位职工下降3.5%,集体经济单位职工下降16.4%,其他经济类型职工下降5.3%。再就业工作初见成效。全盟共设立各类职业介绍机构14家,介绍4965人次就业,组织4912人次参加各类就业工程。帮助5310名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全盟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6%。 十二、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 城乡居民收支稳定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83元,比上年增加511元,增长17.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907元,增加31元,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637元,增长15.3%;农牧民人均生活费支出2108元,增加273元,增长14.9%,其中现金支出1407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3. 职工工资水平继续提高。全年职工工资总额66707万元,比上年增长3.5%。全部职工平均工资4949元,增长9.0%。其中国有经济单位职工平均工资5231元,增长10.3%;集体经济单位职工平均工资3081元,下降9.1%;其他经济类型单位职工平均工资4249元,增长34.3%。 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全盟各类社会福利院8个,拥有床位182张,收养人数达107人。城乡居民得到国家救济的达1.32万人次。 社会保险统筹面不断扩大。1997年末,全盟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职工人数达5383人,比上年增长16.7%,参加社会统筹的离退休人员达10084人,增长5.7%。 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13.82平方米,增加0.3平方米。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2.14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