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教育事业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所,在校学生0.40万人,专任教师557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5所,在校生数0.48万人,专任教师192人;普通中学94所,在校生数11.07万人,专任教师0.62万人;小学357所,在校生数11.92万人,专任教师0.75万人。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9.1%,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77.87%,比上年提高5.64个百分点。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繁荣活跃。以创建民族文化大市为目标,精心打造“河套文化”品牌,成功举办“2006’中国·河套文化艺术节”,艺术创作繁荣活跃。大型歌舞剧《乌兰图克》、舞蹈《月》、歌曲《草原》在全区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获奖。作品《王婆骂假》在山东博兴小戏艺术节和全区二人台调演中分别荣获二等奖和一等奖。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公共图书馆8座,图书馆服务点30个;文化馆8座;博物馆3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3个;档案馆8个;年末拥有广播电台1座,调频转播发射台6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1.1%;电视台1座,电视转播发射台30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3.1%。 卫生事业发展加快。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72个,其中医院25个;卫生院112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9个,妇幼保健院(所、站)8个。年末医疗卫生单位拥有病床5380张,比上年增加269张。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084人,其中,执业医师2427人;执业助理医师558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步推进。全市参加合作医疗的农牧民达到49.38万人,筹集合作医疗资金2468.91万元。报销医药费用的农牧民达到11.95万人次,报销金额1495.75万元。 体育事业充满生机。全市体育健儿积极备战全区第十一届运动会,十一运会上,在缺少射击、射箭、游泳和冰雪等项目的情况下,以29枚金牌,35枚银牌,40枚铜牌,总分1981.5分的好成绩获得团体第六名。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在全区第六届民运会上,我市取得了2金3银3铜的好成绩。成功举办了全市首届台球邀请赛和“广运家电海尔杯”乒乓球比赛。承办了全区第十九届老年门球赛和第十四届老年乒乓球赛。 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卓有成效。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职工人数296人,环境监测站4个,监测人员88人。全年实施环境污染治理项目44个,完成治理项目投资0.95亿元。年末,全市有各级自然保护区7处,总面积55.73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内蒙古乌拉特梭梭—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哈腾套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4处(乌梁素海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阿尔其山叉子圆柏自然保护区、乌拉山天然次生林保护区和乌拉特后旗巴音满都呼恐龙化石自然保护区);市级自然保护区1处(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增长。据全市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73.6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94‰。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效益的不断提高以及就业的稳定增加,促进了全市城镇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10元,增长12.3%。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14820元,比上年增长19.0%。农牧业和农牧区发展形势良好,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税减免,为农牧民增收创造了良好条件。2006年,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4719元,比上年增长14.0%。其中,农民收入4780元,增长14.2%;牧民收入3474元,增长10.2%。农牧民来自畜牧业的纯收入达到1170元,占纯收入的比重24.8%,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居民储蓄存款稳步增加。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为8310元,比上年增长12.0%。收入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消费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6095元,比上年增长10.4%,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28.6%,比上年下降4.1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消费支出为3457元,比上年增长7.7%,恩格尔系数为39.7%,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见附表三)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年末全市共有18.08万名各类城镇从业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较上年新增参保职工1.38万人,增长12.9%;纳入社会化管理离退休人员达3.94万人,其中企业离退休人员为3.16万人,较上年增长7.3%。共发放离退休人员养老金4.10亿元,养老金发放率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各类城镇从业人员达15.39万人,较上年增长10.4%,共支付医疗保险费0.99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职工5.69万人,较上年增长38.1%。共支付工伤保险费242万元,较上年增长96.7%;参加生育保险的企业职工2.75万人,支付生育保险费39万元,较上年增长56%。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各类社会福利床位699张,收养人数595人;城镇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国家最低保障救济的户数为2.20万户,人数为4.54万人。全年筹集社会福利公益金3074万元。 注:1、本公报各项增加值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工业产品产量为全部独立核算企业产品产量; 4、常住人口:以户口所在地为常住地,在某地居住半年以上,或居住虽不满半年但已离开常住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即为该地的常住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