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推进巴彦淖尔实现新跨越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工业化为龙头,以项目和投资为中心,以招商引资和资源整合为突破,不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全力推进“三化”进程,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全面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圆满完成了全年及“十五”计划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据初步核算,全年完成生产总值217.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4.0%,增速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是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年份之一。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66.40亿元,增长17.2%;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83.56亿元,增长39.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7.07亿元,增长15.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2.1∶34.9∶33.0演进为30.6∶38.5∶30.9。产业结构实现历史转型。二产继去年首次超过一产,又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7.5%,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一产和三产分别比上年下降1.5和2.1个百分点。全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560元人民币,(按现行汇率折算达到1533美元)比上年增加1856元人民币。 市场物价涨势趋缓。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8%,增幅比去年回落了2.5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1.0%,农村上涨3.0%。分项目看,食品类上涨0.5%;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9.7%;居住类上涨5.2%。从流通、生产、建设领域看,商品零售价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总水平分别上涨0.4%、10.6%、9.98%和2.3%。(见附表四) 劳动就业保持基本稳定。年末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86.8万人,分产业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50.5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1.3万人,其中,工业从业人员9.2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5.0万人。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不包括个体、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4.5万人,其中,企业单位7.4万人;机关单位2.4万人;事业单位4.7万人。全市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贯彻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就业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全年共安置城镇下岗失业人员14528人,其中,安置下岗职工4510人;安置“4050”人员139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5%。 财政收入实现新突破。全年财政总收入突破20亿元大关,达到21.23 亿元,比上年增长32.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55亿元,增长26.1%。有五个旗县财政总收入超过2亿元。财政支出稳步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强了对农业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支持力度。全市财政总支出35.43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其中,农业生产支出增长53.3%,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8.9%,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增长47.5%。宏观经济效益水平明显提升。全市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6%,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小,特别是工业比重小;产业结构不合理,二产不强,三产层次不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产业链条短,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少;增长方式粗放,经济效益低;城乡居民增收相对狭窄,收入仍然较低;社会事业欠帐较多,统筹发展能力弱;生态恶化尚未根本扭转,草场沙化、土地盐碱化等问题还很突出。 二、农业 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围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目标,按照“农业经济由种植业为主向养殖业为主转变,农业生产由普通大路产品向绿色、特色产品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由初级产品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的思路,以产业化经营为龙头,继续加大了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增强了农牧业的综合竞争力,有力地推动了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年农业增加值实现66.40亿元,增长17.2%,增速快于上年7.7个百分点。 种植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2005年,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757.9 1万亩,比上年增长5.9 %。其中,粮食总播面积为394.28万亩,比上年增长8.9%。小麦、玉米播种面积分别为230.65万亩和151.77万亩,比上年增长14.7%和2.6%;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281.7万亩,比上年增长7.3%。粮经草比例由上年的50.6∶36.6∶12.8演进为52.0∶37.2∶10.8。主要农作物丰产丰收。小麦产量为16.82亿斤,增长14.9%;玉米产量为19.61亿斤,增长3.2%;油料产量为8.19亿斤,增长16.4%;瓜类产量为9.11亿斤,增长16.3%。(见附表一) 林业生产继续得到加强。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88万公顷;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35万公顷;完成幼林抚育面积9.8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3.9%。 畜牧业发展加快。种植业主导型农业向养殖业主导型农业转型步伐加快。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37.5亿元,增长20.6%,占到大农业产值的34.3%,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为990.32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增加50.35万头(只),增长5.4%。其中,农区牲畜头数为733.65万头(只),比上年增加30.53万头(只);牧区牲畜总头数为256.67万头(只),比上年增加19.82万头只。牧业年度羊的存栏达到896.16万只,比上年增长6.1%。其中,农区为642.50万只;牧区为253.66万只。畜群、畜种结构不断优化,良种、改良种畜头数达到948.77万头(只),占牲畜总头数的比重为95.8%,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能繁母畜达到538.85万头(只),占牲畜总头数比重为54.4%。牲畜出栏加快,全年(日历年度)牲畜出栏总数为940.80万头(只),比上年增长32.1%,出栏率为110.73%,比上年提高15.7个百分点。养牛业发展迅速,全年共购进奶牛6757头,年末奶牛总头数达到11.34万头,比上年增长19.5%。 农牧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农机装备稳步提高,机械化作业面积进一步扩大。2005年,全市农牧业机械总动力为264.1万千瓦,比上年增加12.7万千瓦。农牧业机械总值达15.8亿元,比上年增加1.0亿元,增长6.8%。拖拉机拥有量达12.82万台,比上年增加0.48万台;机引农具16.63万台,比上年增加1.85万台。机耕地面积44.04万公顷,增长8.2%;农牧区用电量3.2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6 %。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增势强劲。2005年,全市继续推进农牧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转型,对一些低水平重复建设企业进行了整合,新上了一批加工项目,重点培育壮大三大支柱产业,工业经济主导地位更加凸显。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59.69亿元,增长38.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下同)完成增加值53.27亿元,比上年增长41.9%。实现总产值155.74亿元,比上年增长62.0%。从所有制看,国有企业实现产值18.21亿元,增长57.2%;非国有企业实现产值137.53亿元,增长62.7%。从轻重工业来看,轻工业实现产值81.44亿元,增长58.4%;重工业实现产值74.30亿元,增长66.1%。产销衔接状况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了94.85%。全年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用电量达到39.23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56.6%。在生产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多数工业产品产量均有了不同程度增长。(见附表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