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1 鄂尔多斯市统计局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全市各族各届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围绕建设“更具实力,充满活力,富有魅力,文明和谐的现代化鄂尔多斯”的工作主题、推进“三化”互动,走好集中发展道路,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为“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一、综合

2006年,全市经济稳健发展,增长的基础明显增强、发展的空间不断拓宽,七大主要经济指标创造五个增速全区第一,一个总量全区第一。其中,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居全区第一位;财政收入总量超过包头和呼市领跑全区,经济发展呈现出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

(一)经济总量

全市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初步核算,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800.0亿元,同比增长24.0%,增长率高居全区第一位,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2.6亿元,同比增长4.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39.6亿元,同比增长29.7%,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367.7亿元,同比增长28.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17.8亿元,同比增长19.8%。经济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6.8:52.5:40.7调整为5.3:55.0:39.7。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9%、62.0%、37.1%。

(二)财政收入

2006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45.9亿元,增长56.2%。地方财政收入82.3亿元,增长78.4%;上划中央收入63.6亿元,增长34.6%。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54.0亿元,增长42.8%;上划自治区收入9.3亿元,增长32.3%;基金预算收入18.9亿元。

分征收部门看,国税部门完成72.6亿元,增长29.4%;地税部门完成47.5亿元,增长44.8%;财政部门完成25.7亿元。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119万元;二产和三产的收入分别为79.2亿元和66.6亿元。二产和三产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比例为54.3:45.7。

分收入结构看,税收收入完成118.2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为81.1%;非税收入完成27.6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为18.9%。增值税等五项主体税种共计完成110.1亿元,增长33.5%,占财政总收入的75.5%。其中,增值税完成56.7亿元,增长27.1%;营业税14.0亿元,增长10.2%;企业所得税28.6亿元,增长44.6%;个人所得税6亿元,增长91.6%;资源税4.8亿元,增长108.7%。

(三)物价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3。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的八大分类指标中,同比上涨的有食品(上涨3.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上涨1.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5.8%)、居住(价格上涨6.1%)四大类;同比下降的有烟酒及用品(价格下降0.1%)、衣着(价格下降1.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0.8%)、交通和通讯(价格下降0.5%)四大类。

二、农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喜人。全市农林牧渔业完成产值72.1亿元,同比增长6.6%,实现增加值42.6亿元,同比增长4.6%。

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牲畜存栏数实现稳定增长。据初步统计,2006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68.0千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6.2千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8.4千公顷,其他作物种植面积113.4千公顷;粮食总产量为122.2万吨,粮经饲比例由上年的21:17:62调整为17:15:68。

畜牧业保持稳定发展,2006年全市牧业年度牲畜存栏数达到1498.8万头(只),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同期增加115.6万头(只),增长8.4%;牲畜总增头数达787.4万头(只),总增率达56.9%;牲畜出栏总数为572.8万头(只),出栏率为72.1%;牧业年度良种及改良牲畜总头数1478.1万头(只),良种及改良牲畜比重达到98.6%。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不断改善。2006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05.6万千瓦,增长6.0%。农用拖拉机3.4万台,增长8.4%;农用排灌动力机械5.9万台,增长5.0%;拥有农副产品加工机械2.9万台,增长26.3%。另外,全市年末节水灌溉类机械1584套,联合收割机131台,机动割晒机316台,农用运输车5.4万台。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积极响应中央精神,关停一大批小煤矿和高耗能企业,推动产业改造升级,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实现了速度、效益、结构、质量的同步协调发展。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为367.7亿元,同比增长28.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12.1亿元,同比增长30.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实现增加值275.8亿元,同比增长31.0%;轻工业实现增加值36.3亿元,同比增长19.6%。

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优势产业拉动作用明显。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起主要拉动作用的行业依次是:煤炭开采业实现增加值153.0亿元,同比增长26.6%;电力生产和供应业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5.3亿元,同比增长26.2%;纺织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4.1亿元,同比增长7.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9.9亿元,同比增长125.1%;燃气的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9.5亿元,同比增长42.9%;另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等行业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比较明显,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1.6亿元,同比增长5.0%;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1.9亿元,同比增长20.6%;石油加工炼焦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0.2亿元,同比下降4.4%。

工业企业效益水平创历史新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21.0亿元,同比增长34.8%;实现利税159.9亿元,增长40.1%;实现利润106.2亿元,增长40.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利润31.5亿元,增长17.0%;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369.7,同比提高54.9个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在产量增加的同时,全市工业品产销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9%,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产销率为103.6%,重工业产销率为98.2%。

建筑业实现稳步增长。全年建筑业增加值为72.0亿元,同比增长40.4%。年末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75个,实现利润11.2亿元,增长10.9%,实现利税3.8亿元,增长58.5%。全市房屋施工面积为557.9万平方米,增长63.6%;房屋竣工面积271.6万平方米,增长25.9%,房屋竣工率为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