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新增生产能力:原煤开采29万吨/年;铅锌采矿18万吨/年;水泥130万吨/年;城市自来水管道长度11公里;新增中小学建筑面积21.46万平方米,学生席位5.17万个;新建一级公路397公里,改建公路960.6公里。 五、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邮电业全年实现增加值34.55亿元,同比增长17.5%。 全年铁路完成货运周转量390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50亿吨公里,增长15.0%;客运周转量32亿人公里,比上年增加4亿人公里,增长14.5%;公路货运周转量2255百万吨公里,比上年增加188百万吨公里,客运周转量1386百万人公里,比上年增加70百万人公里。民航旅客发运量10462人,发运行李、货物和邮政21吨;旅客周转量944万人公里,货物、邮政和行李周转量1.8万吨公里;总运输线路长度达1736公里。 邮电通信业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7.3亿元。全市有邮政机构153个,邮路总长度3844公里,农村投递路线14016公里。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含小灵通用户)达到65万户,固定电话用户38万户。据城乡住户调查资料显示,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固定电话91部,移动电话123部;百户农牧居民拥有固定电话55部,移动电话53部。 六、国内贸易 200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91.14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42.73亿元,增长19.6%;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24.09亿元和24.32亿元,增速达13.7%和15.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75.21亿元,增长15.2%;餐饮业12.64亿元,增长32.4%;其它行业3.29亿元,增长4.4%。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济效益状况继续改善。全年商品销售总额292.17亿元,其中:批发企业196.57亿元,零售企业95.60亿元。 七、对外经济 2005年全市对外贸易保持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7382万美元,同比增加245万美元,增长3.4%。其中进口总额1646万美元,同比下降20.6%;出口总额5736万美元,同比增长13.3%。进出口相抵,实现贸易顺差4090万美元,同比增长36.8%。对外贸易伙伴增加,香港、韩国、日本仍是我市的主要出口市场。 在出口中,一般贸易出口保持大幅增长,全年一般贸易出口3357万美元,同比增长38.5%;加工贸易出口2379万美元,同比下降9.8%。 从出口商品种类来看,2005年全市出口商品共19大类62个品种,同比增加4大类9个品种,刷新了我市历史最好记录。全市农畜产品出口额2793万美元,占全市出口额的48.7%,同比增长40.1%。工业品出口2943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1.3%,略高于农畜产品出口规模。 利用外资形势继续看好,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2540万美元,同比增长44.2%。 八、金融、保险业 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稳定增长。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1.50亿元,比年初增长16.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10.45亿元,增长19.6%。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12.76亿元,增长17.5%。其中短期贷款144.70亿元,同比增长17.6%;中长期贷款66.80亿元,同比增长17.7%。 保险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年保费收入35522万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9849万元;寿险保费收入25673万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8265万元,其中财产险赔款4749万元;寿险赔款及给付3516万元。 九、文化、教育和卫生 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8个,群众艺术馆1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3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36座,通广播的乡142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4.43%,比上年增加3.24个百分点,县、乡电视台157座,通电视的乡142个,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2.96%,比上年增加3.25个百分点。 2005年我市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学生辍学率明显下降。全市普通高等学校1所,在校生16013人;普通高中招生22768人,在校生61761人;初中招生46578人,在校生135263人;普通小学945所,专任教师18777人,招生36578人,在校生222881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招生38人,在校生207人;幼儿园22所,招生26507人,在校生29614人。学龄人口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改善,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100%,毕业生升学率100%,比上年度提高2.93个百分点,辍学率为0.85%,比上年度下降0.49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55.24%,比上年度提高1.23个百分点,辍学率为4.67%,比上年度下降0.43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不包括诊所)262个,在全市卫生机构中,医院38个;卫生院151个;采供血机构1个;妇幼保健机构9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9个。医疗床位5739张,医院、卫生院床位5300张,占92.4%。卫生技术人员9404人,其中执业医师4016人,占42.7%,注册护士2133人,占22.7%。 十、环 境 保 护 环保事业发展加快,全民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年末全市环保系统职工共有234人,环保机构23个。环境监测站8个,环境监测人员97人。自然保护区5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484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14%。生态示范区3个,其中国家级3个(其中1个试点)。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个,达标区面积9.12平方公里,年内设立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达100%,环境法制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年末,本年施工的污染治理项目6个,本年完成工业污染治理投资399.4万元,其中废气治理项目完成6.4万元;废水治理项目完成60.0万元;其它治理项目完成333.0万元。 十一、人口 年末全市总人口309.5万人。年出生人口3.44万人,出生率为11.11‰,年死亡人口1.62万人,死亡率为5.2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9‰,比上年高1.84个千分点;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202万人,非农业人口107万人;乡村人口224.6万人,占72.6%;蒙古族人口141.49万人,占45.7%;男性人口157万人,女性人口152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3:1。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随着各项增加居民收入措施的落实、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农畜产品价格上涨以及减免农业税等惠农政策的实施,城乡居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 全市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继去年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后,2005年达到11680元,比上年增加952元,增长8.9%,其中:国有单位人均11730元;集体单位人均10333元;其他单位人均11886元。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680元,比上年增长11.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278元,增长18.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318元,增长14.9%;人均消费支出2011元,增长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