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1 通辽市统计局

2005年,全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立和谐社会为工作目标,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建设。全市经济建设保持较快增长,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26.40亿元,同比增长21.0%,人均GDP达到10522元,同比增长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0.13亿元,增长12.9%;第二产业增加值110.99亿元,增长30.1%;第三产业增加值125.28亿元,增长17.9%。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27.6:34.0:38.4,产业比重进一步优化。

经济效益稳步提高,财政状况明显改善。全市财政总收入实际完成26.40亿元,同比增长45.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8.58亿元,同比增长43.5%,人均财政收入851元,比上年增加了267元。

市场物价稳中有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了2.1%。其中城市上升1.5%,农村牧区上升2.8%。分项目来看,食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类别、交通和通讯价格水平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2.7%、7.5%、6.2%、0.3%;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等类别价格水平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 0.1%、0.3%、0.8%;衣着类与去年价格水平持平。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单位从业人员22.5万人,其中:在岗职工22.4万人。年内有12027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安置“4050”和下岗人员3918人。

二、农业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由于加快退耕还林还草,年末全市实有耕地面积97.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6.3万公顷。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4.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5万公顷,增长3.8%。在农作物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1.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6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75.3%;油料作物播种面积5.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8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6.1%,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蔬菜播种面积6.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5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6.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粮食产量较上年增加,农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食产量412.0万吨(82.4亿斤),比上年增产44.3万吨(8.9亿斤),增长12.1%。其中:玉米347.0万吨(69.4亿斤);水稻17.3万吨(3.5亿斤);小麦6.6万吨(1.3亿斤)。

主要经济作物中,油料、甜菜产量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油料产量10.3万吨,比上年增产3.9万吨;绿豆10.0万吨,增产4.1万吨;甜菜产量2.3万吨,较上年增产1.2万吨。

蔬菜生产品种进一步优化,新特、精细品种增加,单产效益明显提高。蔬菜总产量230.2万吨,蔬菜产值达到17.78亿元。

畜牧业生产稳步增长。牧业年度牲畜实有头数1129.9万头(只),比上年增加266.8万头(只)。年末全市家畜实有头数874.6万头(只),比上年末增加162.1万头(只),增长22.8%,其中大小牲畜644.1万头(只),比上年末增加144.0万头(只),增长28.8%;猪230.5万头,增加18.0万头,增长8.5%。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43.3万吨,比上年增长18.3%,其中:牛肉10.7万吨,比上年增长32.1%;羊肉4.0万吨,比上年增长37.9%。

渔业生产有所好转,全年水产品产量5760吨,比上年增产560吨。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措施,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造林合格面积10.9万公顷,退耕还林还草4.2万公顷,年末实有草原面积达341.7万公顷。

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6万公顷,年末实有有效灌溉面积60.0万公顷;年内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2万公顷,年末实有节水灌溉面积25.7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84.40亿元,比上年增长31.4%。其中,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83.38亿元,增长31.4%。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72.51亿元,增长40.1%。规模以下工业完成增加值11.89亿元,同比增长13.1%。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32.32亿元,增长36.7%。分经济类型来看,国有企业增加值15.24亿元,增长23.3%;集体企业增加值1.46亿元,增长23.9%;股份合作企业增加值3.12亿元,减少16.6%;股份制企业36.32亿元,增长50.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10.89亿元,增长47.3%。分轻重工业来看,全年轻工业增加值33.24亿元,增长36.8%;重工业增加值39.27亿元,增长44.8%。

工业生产产销状况良好,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5.97%;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50.51,比上年提高79.20点;实现利税4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42.2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6.06%;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94.84,比上年提高96.26点;实现利税39.20亿元,比上年增长173.27%;

四大主导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能源及高载能工业增加值21.1亿元,增长80.0%;建材工业增加值4.6亿元,增长23.0%;医药化工工业增加值9.8亿元,增长39.2%;农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29.5亿元,增长46.0%,我市农畜产品资源得到了有效转换。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好转。全市34户资质等级建筑企业,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4.85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2.11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101.83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79.74万平方米,竣工率达到74.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在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等优惠政策的支持下,我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加工业生产技术改造投资。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26亿元,同比增长41.3%。

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6.66亿元,同比增长47.0%。其中:国有单位投资完成102.16亿元,占49.4%。按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完成6.33亿元,同比下降1.1%;第二产业投资完成113.42亿元,同比增长48.2%,其中工业投资完成111.62亿元,同比增长48.4%;第三产业投资完成86.92亿元,同比增长50.8%。

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工业技改投资力度继续加大。农林牧渔业完成投资9.88亿元;制造业完成投资58.57亿元;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完成投资36.51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投资44.53亿元;房地产业完成投资8.43亿元;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7.69亿元;教育业完成投资3.8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