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01 赤峰市统计局

赤峰市统计局

(2005年3月22日)

2004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坚持扩大内需,克服了干旱等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运行保持了较高增长态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教育、科技和其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测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26.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7.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9.14亿元,增长27.0%;第二产业增加值130.25亿元,增长36.8%;第三产业增加值107.26亿元,增长17.6%。三次产业结构继续得到优化,从总量来看,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9.9%和32.8%,分别高出第一产业12.6和5.5个百分点;从增速来看,第二产业达到36.8%,居三次产业之首,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的主要力量。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27.2%中,第二产业贡献了10.99个百分点,分别高于一、三产业4.11和1.66个百分点。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130元,比上年增长26.7%。全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15685元,比上年增长22.2%。

市场物价平稳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5%,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7%,农村牧区上涨3.4%。从分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看,食品价格上涨9.8%,其中,粮食上涨25.7%,肉禽及制品上涨14.6%,菜类价格下降7.6%;烟酒及用品上涨0.8%;衣着价格下降0.7%;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交通通信价格分别下降2.5%和0.5%;娱乐教育文化价格下降0.3%;居住价格上涨2.8%;服务价格上涨1.1%[见附表1];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4.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0%;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5%。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08.26万人,增加8.22万人,其中:城镇在岗职工30.15万人,城镇私营和个体劳动者11.89万人,乡村从业人员165.84万人,增加8.12万人。本年新增就业人数2.87万人。全市城镇新增登记失业人数2.82万人,登记失业率4.2%。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财政总收入完成24.20亿元,增长35.4%,增幅比上年提高9.5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80亿元,增长43.2%,增幅比上年提高11.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支出61.11亿元,增长29.7%。

二、农业

农业生产获得丰收。2004年我市农牧业生产虽然遭受春季旱灾以及局部雹灾,但全市各族人民采取各种措施抗灾夺丰收,加之六月以后雨水调合,农牧业生产取得了较好收成。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488万亩,比上年增加102万亩,增长7.3%,其中:粮食作物1175万亩,比上年增加120万亩,增长11.3%;经济饲料作物313万亩,下降5.4%。粮食产量达到62.93亿斤,比上年增长29.5%,是我市粮食生产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其中:谷物产量为57.29亿斤,增长31.6%;豆类产量为2.98亿斤,增长15.1%;薯类(折粮)产量2.66亿斤,增长8.6%。经济作物也有较大幅度增长,油料产量1.37亿斤,增长5.4%;甜菜产量7.08亿斤,增长21.6%;蔬菜产量30.93亿斤,增长27.4%。[见附表2]

畜牧业生产再上新台阶。从总量指标来看,六月末牲畜存栏突破千万大关,达到1181.32万头只,比上年纯增204.34万头只。随着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继续深入推进,牧业生产方式得到有效改变,畜牧业生产已开始朝着生态型、效益型的发展方向迈进,牲畜周转进一步加快。从效益指标来看,能繁殖基础母畜存栏568.78万头只,比上年增加138.55万头只,增长32.2%;牲畜商品率132.0%、出栏率41.6%,分别比上年提高3.2和2.1个百分点;繁殖率106.4%、仔畜成活率97.6%,分别比上年提高9.0和0.5个百分点;良种及改良种率为87.6%,提高1.2个百分点。年末畜禽产品产量增幅显著[见附表2]。

林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造林合格面积11.13万公顷,比上年下降22.7%。全年水产品产量8607吨,比上年增长6.5%。

农田草原水利基本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2.4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9.3%;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51.0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0%;每公顷耕地拥有农业机械动力2.56千瓦,增长2.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86.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1.1%,其中: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1.19亿元,比上年增长39.0%,有9个旗县区(按“在地统计”口径)增长速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松山区增长50.3%、阿旗增长56.8%、右旗增长45.9%、林西增长41.6%、克旗增长120.2%、翁旗增长56.6%、喀旗增长40.4%、宁城增长42.1%、敖汉增长46.2%。按企业规模分,大中型工业完成增加值35.87亿元,增长33.1%,小型工业完成增加值15.32亿元,增长55.5%;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29.53亿元,增长24.6%,其他类型企业完成21.66亿元,增长67.7%;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5.25亿元,增长24.8%,重工业完成35.94亿元,增长43.2%。重工业、小型工业企业、其他类型企业增速要明显快于轻工业、大中型工业企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是推动我市工业高速增长的中坚力量。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平稳增长。原煤1597.71万吨,增长17.3%;发电量96.21亿千瓦时,增长3.4%;化学原料药1.39万吨,增长19.2%;中成药0.12万吨,增长6.9%;配混合饲料51.14万吨,增长41.3%;白酒15104.62千升,增长18.9%;啤酒158192.02千升,增长38.6%;水泥179.36万吨,增长34.4%;呢绒362.34万米,增长51.8%;纸制品0.40万吨,增长34.5%;十种有色金属14.63万吨,增长94.6%。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15.24%,比上年提高13.78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提高1.29、0.90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1115元/人,流动资金周转率提高了0.31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100.34%,同比提高1.61个百分点。同时,由于企业改制步伐加快,内部结构得到优化,生产成本降低,生产利润不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5.80亿元,比上年增长45.8%,利润总额实现5.93亿元,增长75.3%。

建筑业快速增长。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43.38亿元,比上年增长51.0%。

四、固定资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