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通辽市统计局 (2007年3月26日)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抢抓机遇,自加压力,奋力争先,经济社会承接了“十五”时期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大好来势,圆满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任务目标,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13.03亿元,同比增长23.2%,人均GDP达到13354元,同比增长2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6.48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159.89亿元,增长33.4%;第三产业增加值156.65亿元,增长18.4%。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23.4:38.7:37.9,产业比重进一步优化。 经济效益稳步提高,财政状况明显改善。全市财政总收入实际完成38亿元,同比增长4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4.35亿元,同比增长43.9%,人均财政收入1229元,比上年增加了378元。 市场物价稳中有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了1.4%,其中城市上升0.8%,农村牧区上升2.1%。分项目来看,食品、居住、交通和通讯、烟酒及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衣着等类别价格水平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2.9%、2.4%、1.1%、0.2%、0.4%、0.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等类别价格水平比上年同期下降0.3%。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单位从业人员22.39万人,其中:在岗职工22.36万人。截至2006年12月末累计安置各类城镇失业人员12546人,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0302人“(4050”人员再就业388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 二、农业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由于加快退耕还林还草,年末全市实有耕地面积103.19万公顷,比上年增加5.49万公顷。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1.3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6.63万公顷。增长7%。在农作物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8.1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6.81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77.1%;油料作物播种面积6.65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85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6.6%,比上年提高0.5百分点;蔬菜播种面积6.8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64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6.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粮食产量较上年增加,农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食产量429.24万吨(85.85亿斤),比上年增产17.24万吨(3.45亿斤),增长4.2%。其中:玉米359.75万吨(71.95亿斤);水稻18.60万吨(3.72亿斤);小麦8.09万吨(1.62亿斤)。 主要经济作物中,油料、甜菜产量均比上年有所增加。油料产量10.66万吨,比上年增产0.36万吨;甜菜产量2.96万吨,较上年增产0.66万吨。 蔬菜生产品种进一步优化,新特、精细品种增加,单产效益明显提高。蔬菜总产量273.69万吨,比去年增长18.9%,其中叶菜类产量115.24万吨。特种作物生产进一步发展,鲜切花产量2.5万吨,盆栽观赏植物产量12.5万吨,药材产量1.16万吨。 畜牧业生产稳步增长。牧业年度牲畜实有头数1300.49万头(只),比上年增加170.59万头(只)。年末全市家畜实有头数1036.91万头(只),比上年末增加162.31万头(只),增长18.6%,其中大小牲畜755.19万头(只),比上年末增加111.09万头(只),增长17.2%;猪281.72万口,增加51.22万口,增长22.2%。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61.58万吨,比上年增长42.2%,其中:猪肉31.79万吨,比上年增长68.2%;牛肉11.92万吨,比上年增长11.4%;羊肉6.44万吨,比上年增长61.0%。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措施,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争取国家林业生态建设资金3.2亿元,退牧还草项目资金1.8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万亩,完成造林169万亩,人工种草面积111万亩。 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9万公顷,年末实有有效灌溉面积62.9万公顷;年内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4万公顷,年末实有节水灌溉面积29.1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6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34.35亿元,比上年增长35.2%。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117.3亿元,增长34.5%。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47.77亿元,增长28.2%。分经济类型来看国有企业增加值17.82亿元,增长9.2%;集体企业墙加值2.76亿元,增长91.2%;股份合作企业增加值5.02亿元,减少49%;股份制企业68.49亿元,增长5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12.84亿元,增长27%。分轻重工业来看,全年轻工业增加值53.05亿元,增长43%;重工业增加值64.25亿元,增长27.6%。 工业生产产销状况良好,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7.54%,比上年提高1.48个百分点;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305.06,比上年提高43.80个点;实现利润3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00.7%。 优势主导产业拉动作用明显加快。四大主导产业累计完成增加值108.08亿元,占规模企业增加值的92.1%。其中煤电铝工业增加值38.25亿元,占规模企业增加值的32.6%;建材工业增加值5.12亿元,占规模企业增加值的4.4%;医药化工工业增加值12.46亿元,占规模企业增加值的10.6%;农副产品加工业增加值52.26亿元,占规模企业增加值的44.6%,我市农畜产品资源得到了有效转换。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好转。全市34户资质等级建筑企业,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8.70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77.53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144.07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96.17万平方米,竣工产值16.82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我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使我市的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80亿元,同比增长23.9%。 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7.78亿元,同比增长29.6%。其中:国有单位投资完成116.08亿元,占43.3%。按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完成6.93亿元,同比增长9.6%;第二产业投资完成167.4亿元,同比增长47.6%,其中工业投资完成166.03亿元,同比增长48.8%;第三产业投资完成93.45亿元,同比增长7.5%。 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工业技改投资力度继续加大。农林牧渔业完成投资9.67亿元;制造业完成投资87.19亿元;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完成投资60.75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投资38.42亿元;房地产业完成投资17.62亿元;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10.6亿元;教育业完成投资13.29亿元;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完成投资7.24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