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1 通辽市统计局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新增生产能力,原煤开采1244万吨/年;铅锌采矿13万吨/年;铁矿开采20万吨/年;城市道路扩建长度39公里;新增高等院校建筑面积83137平方米,学生席位14444个;新建公路8.5公里,改建公路448.03公里,新建客、货运站6000平方米。

五、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全年实现增加值33.09亿元,同比增长20.5%。

全年铁路实现货运周转量394.32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37.69亿吨公里,增长10.6%;客运周转量35.66亿人公里,比上年增加4.02亿人公里,增长12.7%;公路货运周转量3089.80百万吨公里,比上年增加834.80百万吨公里,客运周转量1455.46百万人公里,比上年增加69.46百万人公里。民航旅客发运量28867人,发运行李、货物和邮政112.7吨;旅客周转量2188万人公里,货物、邮政和行李周转量9.4万吨公里;总运输线路长度达1736公里。

邮电通信业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8亿元。全市有邮政机构154个,邮路总长度3998公里,农村投递路线14016公里。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达到65万户,固定电话用户38.5万户。据城乡住户调查资料显示,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固定电话89部,移动电话150部;百户农牧居民拥有固定电话54部,移动电话67部。

六、国内贸易

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0.96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52.66亿元,增长17.9%;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28.97亿元和29.34亿元,增速达15.4%和15.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90.83亿元,增长17%;住宿和餐饮业15.86亿元,增长20.7%;其它行业4.27亿元,同比下降0.4%。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济效益状况继续改善。全年商品销售总额181.92亿元,其中:批发企业93.8亿元,零售企业88.12亿元。

七、对外经济

2006年全市对外贸易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6821万美元,同比下降7.6%。其中进口总额2569万美元,同比增长56.1%;出口总额4252万美元,同比下降25.9%,进出口相抵,实现贸易顺差1683万美元,同比下降58.9%。日本、欧盟、东南亚、韩国是我市的主要出口市场,民营企业出口占据主导地位,出口额达2601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1.2%,领跑全市对外贸易。

在出口中,一般贸易出口小幅攀升,全年出口3370万美元,同比增长0:4%;加工贸易出口882万美元,同比下降62.9%。

从出口商品种类来看,2006年全市出口商品共14大类46个品种,全市农畜产品出口额2182万美元,占全市出口额的50.8%。工业品出口821万美元,同比增长4.3倍。我市特色产品如辣椒干、医药原料出口分别为69万美元和189万美元,增长20.1%和56.2%,发展势头较好。

利用外资形势继续看好,2006年实际利用外资3620万美元,同比增长42.5%。

八、旅游

2006年我市旅游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全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91.1万人次,同比增长22.9%,其中海外旅游者8829人次,同比增长15%,旅游业总收入16.3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74.2万美元,同比增长30%。

旅游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引资金额16280万元,其中引进国外无偿捐助185万元,国外直接投资2000万元,外地客商投资12000万元,本地及民间投资2095万元。

旅游产品开发态势良好,已经形成以原始草原、沙漠风光、民族风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骨架的旅游格局,重点推出了四条旅游精品线,一是大青沟-珠日河-扎、霍草原;二是孝庄故里生态旅游区-大乐林寺-莫力庙-古榆园-清王府;三是努古斯台-阿古拉-博王府-大青沟-兴源寺、福缘寺-塔敏查干;四是阿古拉-珠日河、鲜光民俗村-莫力庙-羊场农家乐、牧家乐。

九、金融、保险业

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确定增长。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金额203.73亿元,比年初增长12.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20.63亿元,增长9.2%,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58.50亿元,增长21.5%。其中短期贷款157.68亿元,同比增长12.9%;中长期贷款98.23亿元,同比增长37.8%。

保险业收入减少,全年保费收入32915万元,比上年下降7.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9907万元,同比增长0.6%;寿险保费收入23008万元,同比下降10.4%。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8602万元,其中财产险赔款5792万元;寿险赔款及给付2810万元。

十、变化、教育和卫生

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文化馆8个,群众艺术馆1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3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36座,通广播的乡123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4.79%,比上年增加0.36个百分点,县、乡电视台81座,通电视的乡123个,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3.32%,比上年增加0.36个百分点。

2006年我市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学生辍学率明显下降。全市普通高等学校1所,在校生15720人,招生3683人;普通高中招生214541人,在校生63818人;初中招生45939人,在校生135597人;普通小学826所,专任教师18621人,招生36999人,在校生218067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267人,从事特殊教育的专任教师42名;幼儿园22所,幼儿教育班1317个,在园(班)幼儿28990人。学龄人口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改善,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100%,毕业生升学率100.53%,比上年度提高0.53个百分点,辍学率为0.15%,比上年度下降0.7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151.95%,比上年度下降3.29个百分点,辍学率为2.07%,比上年度下降2.6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不包括诊所)242个,在全市卫生机构中,医院38个;卫生院151个;采供血机构1个;妇幼保健机构8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10个。医疗床位5527张,医院、卫生院床位5166张,占93.5%。卫生技术人员8636人,其中执业医师3819人,占44.2%,注册护士1926人,占22.3%。

十一、环境保护

环保事业发展加快,全民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年末全市环抱系统职工共有241人,环保机构23个。环境监测战8个,环境监测人员92人。自然保护区5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484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14%。生态示范区3个,其中国家级3个。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个,达标区面积9.1平方公里,年内设立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达100%,环境法制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

十二、人口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09.1万人。年出生人口3.39万人,出生率为10.96‰,年死亡人口1.75万人,死亡率为5.6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9‰,比上年低0.6个千分点,城镇人口102.81万人,占33.3%,乡村人口206.29万人,占66.7%。按户籍人口分组,农业人口199.71万人,非农业人口112.8万人;蒙古族人口143.9万人,占46%;男性人口159.24万人,女性人口153.27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