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通辽市统计局 2005年3月15日 2004年,全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建设。全市经济建设保持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成绩,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77.08亿元,同比增长18.5%,人均GDP达到8940元,同比增长1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03亿元,增长7.3%;第二产业增加值97.03亿元,增长24.8%;第三产业增加值103.02亿元,增长21.1%。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27.8:35.0:37.2,三次产业比重进一步优化。 经济效益稳步提高,财政状况明显改善。全市财政总收入实际完成18.09亿元,同比增长36.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95亿元,同比增长35.9%,人均财政收入584元,比上年增加了154元。 市场物价回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了3.2%。其中城市上升1.9%,农村牧区上升4.6%。分项目来看,食品、衣着、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类别价格水平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7.5%、0.1%、8.9%、7.1%;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等类别价格水平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1.0%、1.0%、0.1%、4.5%。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35万人,其中:在岗职工22.5万人。年内有2.15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安置“4050”和下岗人员1.48万人。 二、农业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由于加快退耕还林还草,年末全市实有耕地面积91.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5.4万公顷。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1.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6.9万公顷,增长8.2%。在农作物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8.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4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75.3%;油料作物播种面积4.03万公顷,比上年减少2.37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4.4%,比上年下降3.2个百分点;蔬菜播种面积5.74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06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6.3%,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 粮食产量较上年增加,农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食产量367.7万吨(73.5亿斤),比上年增产5.2亿斤,增长7.6%。其中:玉米317.5万吨(63.5亿斤);水稻17万吨(3.4亿斤);小麦5.5万吨(1.1亿斤)。 主要经济作物中,油料、甜菜产量均比上年减少。油料产量6.4万吨,比上年减产3.9万吨;绿豆5.9万吨,减产4万吨;甜菜产量1.1万吨,较上年减产0.3万吨。 蔬菜生产品种进一步优化,新特、精细品种增加,单产效益明显提高。蔬菜总产量191.0万吨,蔬菜产值达到16.7亿元。 畜牧业生产稳步增长。牧业年度牲畜实有头数863.1万头(只),比上年增加163.5万头(只)。年末全市家畜实有头数712.5万头(只),比上年末增加177.3万头(只),增长33.1%,其中大小牲畜500.1万头(只),比上年末增加122万头(只),增长32.3%;猪212.5万头,增加55.4万头,增长35.3%。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38.1万吨,比上年增长22.9%,其中:牛肉8.4万吨,与上年持平;羊肉2.9万吨,比上年增长45%。 渔业生产有所好转,全年水产品产量5200吨,比上年增产600吨。 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加大,林业生产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全年造林合格面积12.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6万公顷,增长14.4%。退耕还林还草7.57万公顷。年末实有草原面积达346.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2.1万公顷。 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7万公顷,年末实有有效灌溉面积58.4万公顷;年内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4万公顷,年末实有节水灌溉面积23.9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61.5亿元,比上年增长29.7%。其中,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60.4亿元,增长34.8%。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50.5亿元,增长40.2%。规模以下工业完成增加值11亿元,同比增长6.5%。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21.1亿元,增长38.9%。分经济类型来看,国有企业增加值12.5亿元,增长20.2%;集体企业增加值1.5亿元,增长70.0%;股份合作企业增加值4.5亿元,增长49.0%;股份制企业20.9亿元,增长55.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6.1亿元,增长23.5%。分轻重工业来看,全年轻工业增加值25.8亿元,增长51.0%;重工业增加值24.7亿元,增长30.9%。 工业生产产销状况良好,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5.3%;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58.1,比上年提高20.4点;实现利税13.6亿元,比上年增长74.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4.9%;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79.6,比上年提高31.0点;实现利税12.4亿元,比上年增长81.4%。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全年能源工业增加值14.5亿元,增长36.4%;建材工业增加值2.9亿元,增长25.6%;医药化工工业增加值7.1亿元,增长96.8%;农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21.3亿元,增长55.5%,我市农畜产品资源得到了有效转换。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好转。全市37户资质等级建筑企业,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0.6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5.6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73.9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45.2万平方米,竣工率达到47.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优惠政策的支持下,我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加工业生产技术改造投资。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0亿元,同比增长48.7%。 城镇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0.1亿元,同比增长52.3%。其中:国有单位投资完成83.3亿元,占59.5%。按投资用途分,基本建设投资完成59.2亿元,同比增长15.3%;更新改造投资完成72.2亿元,同比增长123.6%;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6.0亿元,同比下降18.9%;其它投资完成2.7亿元,同比增长182.9%。 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工业技改投资力度继续加大。农林牧渔业完成投资8.7亿元;水利管理业完成投资3.2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投资20.4亿元;电信及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完成投资4.0亿元;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3.8亿元;教育业完成投资5.5亿元;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67.2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