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赤峰市统计局 (2003年3月21日) 2002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扩大内需,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积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国民经济运行保持了较高增长态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教育、科技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05.41亿元,首次突破200亿大关,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7%,是1997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31亿元,增长13.9%;第二产业增加值68.11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增加值78.99亿元,增长13.5%。三次产业结构继续得到优化,二、三产业已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从贡献率来看,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14.7%中,第二产业贡献了4.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贡献了5.7个百分点,分别高于第一产业0.8和1.6个百分点;从总量来看,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33.2%和38.5%,分别高出第一产业4.9和10.2个百分点;从增速来看,第二产业达到16.8%,居三次产业之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宏观经济效益明显增长,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522元,比上年增长14.2%。全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10538元,比上年增长14.1%。 市场物价低位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下降0.5%,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下降1.4%,农村牧区与上年持平。食品价格下降2.6%,其中:粮食、肉禽及制品、菜类价格分别下降2.7%、0.4%、15.8%。烟酒及用品、衣着价格分别下降1.1%和1.2%,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交通通信价格分别下降1.2%和2.7%,娱乐教育文化价格上涨5.6%,居住价格上涨1.6%,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0.2%,服务价格上涨4.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7%;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0.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3%。[见附表1]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94.93万人,增加0.91万人,其中:城镇在岗职工30.93万人,城镇私营和个体劳动者15.14万人,乡村劳动力149.74万人,增加3.74万人。有1.16万名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全市城镇新增登记失业人数1.73万人,登记失业率3.3%。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财政收入实际入库14.2亿元,增长8.3%(按可比口径完成15.2亿元,增长16.1%,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3.1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54亿元,同比增长8.6%,地方财政支出37.87亿元,同比增长31.6%。 二、农业 粮食生产获得较好收成。今年春季我市北部旗县普遍干旱,农作物播种进度滞后。入夏以来,全市降水较为充沛,大田作物长势良好。而入秋以后,全市降水偏少,秋吊较为严重,部分地区遭受了风、雹灾害,粮食生产受到一定影响。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429万亩,比上年同期下降3.5%,其中:粮食作物1174万亩,下降5.4%,经济饲料作物255万亩,增长6.3%。粮食产量达到54.04亿斤,比上年同期增长19.1%,其中:谷物产量为49.25亿斤,增长18.4%,豆类产量为2.85亿斤,增长了10.9%,薯类(折粮)产量1.94亿斤,增长61.7%。经济作物大幅增长,油料产量1.01亿斤,同比增长36.5%,甜菜产量11.06亿斤,增长1.04倍,蔬菜产量14.16亿斤,增长4.7%。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我市种植业结构进一步改善。粮、经、饲比例由上年的83.8:9.4:6.8调整到今年的82.6:10.4:7.0,粮食作物比例下降1.2个百分点,经济作物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饲料作物比例提高0.2个百分点。[见附表2] 畜牧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从总量指标看,2002年我市牧业年度牲畜存栏871.51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增加37.06万头只,增长4.4%。从效益指标看,牲畜总增数量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18万头只,增长1.5%,总增率提高3.4个百分点。能繁殖母畜存栏达到356.55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增加25.04万头只,增长7.6%。牲畜商品率达到42.6%,出栏率达到41.6%,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3.2和2.1个百分点。年末畜禽产品产量增幅显著。[见附表2] 林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造林合格面积10.63万公顷,增长6.5%。全年水产品产量7562吨,比上年增长3.1%。 农田草原水利基本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8.6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5.6%;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21.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6.9%;每公顷耕地拥有农业机械动力2.3千瓦,增长27.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51.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5.6%,其中: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26.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4%。按企业规模分,大中型工业完成增加值18.77亿元,同比增长17.2%,小型工业完成增加值7.35亿元,增长29.8%;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20.22亿元,增长12.5%,其他类型企业完成5.90亿元,增长34.2%;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1.77亿元,增长25.1%,重工业完成14.35亿元,增长8.7%;按隶属关系分,中区直企业完成增加值7.85亿元,增长7.0%,市直地方企业完成5.81亿元,增长10.8%,旗县区工业完成12.46亿元,增长27.0%。可以看出,轻工业、小型工业企业、其他企业、旗县区企业增速要明显快于重工业、大中型工业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中区直、市直企业,是推动我市工业高速增长的中坚力量。 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原煤1205.74万吨,增长27.8%;发电量82.52亿千瓦时,增长2.5%;供电量28.96亿千瓦时,增长5.3%;糖4.86万吨,增长74.3%;化学原料药1.19万吨,增长23.1%;中成药0.1万吨,增长6.0%;饲料24万吨,增长56.0%;白酒2.38万吨,增长7.6%;啤酒12.18万吨,增长3.0%;服装56万件,增长40.0%;纱0.76万吨,增长4.0%;纸制品0.35万吨,增长27.2%;十种有色金属4.33万吨,增长12.6%。[见附表3]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88.67%,比上年同期提高9.99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增长30.34、0.92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212元/人,流动资金周转率提高了0.02次,资产负债率下降7.5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8.4%,产销衔接良好。同时,由于企业改制步伐加快,内部结构得到优化,生产成本降低,生产利润不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8.5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0%,利润总额实现2.61亿元,增长49.7%,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38亿元,比上年减亏37.0%,亏损企业减少10个,亏损面下降了7.2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