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通辽市统计局 2004年3月15日 2003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主线,统一思想,扎实工作,奋力拚搏,克服了“非典”疫情和干旱等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困难和影响,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就,“一转三超两提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38.2亿元,同比增长18.8%,增幅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超过预期目标1.8个百分点,为20年来最高增长幅度。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5.5亿元,增长16.5%;第二产业增加值81.4亿元,增长23.2%;第三产业增加值81.3亿元,增长16.8%。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31.7:34.2:34.1,第二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比重2.5个百分点,实现我市第二产业超第一产业目标。 经济效益稳步提高,财政状况进一步改善。全市财政总收入实际完成13.3亿元,同比增长20.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9.5亿元,同比增长25.2%,人均财政收入430元,比上年增加了50元。 市场物价回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了1.9%。其中城市上升2.3%,农村牧区上升1.6%。分项目来看,食品、衣着、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类别价格水平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3.5%、0.1%、0.5%、4.8%、1.8%;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讯等类别价格水平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2.5%、1.1%、0.8%。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31.9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35.2万人。年内有9千多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其中“4050”和夫妻双下岗人员4千多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4个百分点。 二、农业 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由于加快退耕还林还草,年末全市实有耕地面积86.0万公顷,比上年减少2.0万公顷。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4.3万公顷,比上年减少2.5万公顷,减少2.9%。在农作物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4.7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3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76.7%,比上年上升0.7个百分点;油料作物播种面积6.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3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7.6%,比上年下降2.5个百分点;蔬菜播种面积5.8万公顷,比上年减少2.5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6.9%,比上年下降5.7个百分点。 粮食产量较上年增加,农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高效率进一步提高。全年粮食产量341.7万吨(68.34亿斤),比上年增产8.3亿斤,增长13.8%。其中:玉米276.1万吨(55.22亿斤);水稻15.7万吨(3.13亿斤);小麦7.9万吨(1.58亿斤)。 主要经济作物中,油料增产,甜菜产量比上年减少。油料产量10.3万吨,比上年增产4.2万吨,增长68.8%;绿豆9.9万吨,增产1.2万吨,增长14.3%;甜菜产量1.4万吨,较上年减产1.3万吨。 蔬菜生产品种进一步优化,新特、精细品种增加,单产效益明显提高。蔬菜总产量216.7万吨,增产31.3%,蔬菜产值达到20.0亿元,比上年增加3.5亿元。 畜牧业生产稳步增长。牧业年度牲畜实有头数699.6万头(只),比上年增加19.1万头(只)。年末全市家畜实有头数535.2万头(只),比上年末增加80.8万头(只),增长17.8%,其中大小牲畜378.1万头(只),比上年末增加62.7万头(只),增长19.9%;猪157.1万头,增加18.2万头,增长13.1%。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31.0万吨,比上年增长21.6%,其中:牛肉8.4万吨,比上年增长40.0%;羊肉2.0万吨,比上年增长25.0%。 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渔业生产继续下滑,全年水产品产量4600吨,比上年减产5000吨。 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加大,林业生产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全年造林合格面积11.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4万公顷,增长3.7%。退耕还林还草4.0万公顷。年末实有草原面积达334.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3万公顷。 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5万公顷,年末实有有效灌溉面积57.7万公顷;年内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8万公顷,年末实有节水灌溉面积21.9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51.9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41.9亿元,增长30.2%。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32.7亿元,增长35.1%。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4.3亿元,增长38.7%。分经济类型来看,国有企业增加值10.0亿元,增长41.3%;集体企业增加值0.7亿元,增长26.7%;股份合作企业增加值3.2亿元,增长37.4%;股份制企业11.6亿元,增长50.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4.4亿元,增长15.3%。分轻重工业来看,全年轻工业增加值16.1亿元,增长36.1%;重工业增加值16.6亿元,增长34.0%。 工业产销衔接良好,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7.9%,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29.6,比上年提高3.9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6.8亿元,比上年增长24.1%;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税8.9亿元,比上年增长35.3%。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医药化工工业、能源工业、建材工业、农畜产品加工业成为我市工业四大支柱产业。全年医药化工工业增加值3.5亿元,增长48.0%;能源工业增加值10.2亿元,增长40.3%;建材工业增加值3.3亿元,增长29.9%;农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13.2亿元,增长36.5%。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92.4%,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好转。全市38户资质等级建筑企业,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0.6亿元;单位工程施工个数为277个,其中新开工工程245个,占全部施工工程个数的88.4%,比上年提高11.9个百分点;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1.2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75.4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65.2万平方米,竣工率达到71.5%;房屋竣工面积中的一次交验合格面积64.6万平方米,占竣工面积的99.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优惠政策的支持下,我市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增加工业生产技术改造投资。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亿元,达到107.6亿元,同比增长7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