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01 通辽市统计局

全年铁路完成货运周转量28026.6百万吨公里,比上年增加8000百万吨公里,客运周转量2434.3百万人公里,增加538.3百万人公里;公路货运周转量1972百万吨公里,客运周转量1231百万人公里;民航进出港货运周转量31591.5吨公里,客运周转量62050人公里。

邮电通信业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4.3亿元,比上年增加5千万元。年末局交换机容量19.6万门。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22.1万户,比上年增加8万户,增长57.8%。固定电话用户21.7万户,比上年增加4万户,增长22.6%。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14.3部/百人。市内住宅电话用户11.4万户;乡村住宅电话用户8万户。

六、国内贸易

随着经济增长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商品销售额稳定增长。200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0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1.3亿元,增长11.0%;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8.7亿元,增长11.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36.2亿元,增长11.4%;餐饮业4.8亿元,增长11.6%;其它行业9.0亿元,增长9.8%。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济效益状况有所改善。全年实现商品销售净额9.13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批发企业8.97亿元,增长13.9%,零售企业0.16亿元。国有企业9.0亿元,增长13.9%。企业主营利润0.3亿元;利润总额0.6亿元。企业商品销售成本8.6亿元。

七、对外经济

2001年全市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2446万美元,同比增加382万美元,增长18.5%。其中进口总额1044万美元,同比增长13.8%;出口总额1402万美元,同比增长22.2%。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358万美元。出口总额超过历史最高水平(1999年)74万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在出口总额中,对韩国的出口额比重最大,为49.4%,韩国成为我市最大的对外贸易国。从出口商品种类来看,食品类出口增幅最快。粮油产品出口299万美元,增长32%;食用动物及产品出口245万美元,增长50%,这两项食品类商品出口额的增长占全部出口增长额的60%。

利用外资形势见好。全市共实施外引内联项目572项,实际利用外资141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1.9%。

八、金融、保险业

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稳定增长。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4.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1%,其中企业存款18.4亿元,增长8.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63.98亿元,增长12.3%。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48.1亿元,增长3.5%,其中短期贷款126.7亿元,增长11.0%;中长期贷款19.6亿元,增加9亿元。

保险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年保费收入17711万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677万元,增长8.3%;寿险保费收入8569万元,增长12.5%;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1277万元;分红保费收入1188万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5135万元,其中财产险赔款3038万元,增长5.2%;意外伤害及健康赔款609万元,寿险给付1488万元。

九、文化、教育和卫生

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3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36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83.4%,比上年增加1.9个百分点,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88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81.6%,比上年增加1.1个百分点,全市有线电视用户7.06万户。

2001年我市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普通高等学校1所,本专科招生3115人,在校生8109人;普通高中30所,招生12213人,在校生32345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提高,初中236所,招生49950人,在校生141992人,初中入学率93.4%,升学率35.6%,比上年提高了3.9个百分点;普通小学1595所,招生47733人,在校生262932人,小学入学率98.7%,升学率91.5%,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特殊教育学校1所,招生66人,在校生505人。幼儿园19所,招生38497人,在校生40792人。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72个,床位5856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5665张。卫生技术人员10870人,其中医生6343人,护师、护士2339人。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4个,卫生技术人员1024人。妇幼保健机构8个,卫生技术人员242人。农村牧区共有卫生院156个,床位1654张,卫生技术人员3627人,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2928人,

十、环境保护

环保事业发展加快,全民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年末全市环保系统职工共有207人,环境监测站3个,环境监测人员84人。自然保护区39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208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5%。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2个,其中国家级1个,自治区级1个。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个,达标区面积9.12平方公里,年内设立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达100%,环境法制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年末,全市共完成工业污染治理项目投资1619.7万元,本年施工的污染治理项目19个,其中废气治理项目12个;废水治理项目4个;噪声治理项目1个;其它治理项目2个。

十一、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随着经济发展加快,国家提高下岗职工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及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等政策的逐步落实,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7164元,比上年增加1385元,增长24.0%。年人均工资超万元的行业依次为煤炭采选业、邮电通讯业、金融保险业、旅游业、高等教育、社会科学研究等行业。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969.5元,比上年增长7.0%。由于粮食大幅增产,农付产品收购价格上涨。农牧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54元,增长9.8%,增幅超过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幅2.8个百分点。居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3.9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7平方米;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17.15平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但超过城镇居民3.2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巩固提高。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分别达到18.76万人和3.59万人,有835个单位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的职工及离退休人员达8.75万人,参保率37.0%。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达162张,收养73人。全市城镇基本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1.1万城镇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发放农村牧区救灾款2312万元。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据。

2、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